2014年9月24日
為配合政府推動中醫藥發展的方針,同時為本港制訂中西醫協作模式提供實證經驗,醫院管理局透過與三方協作的中醫教研中心合作,於本周一(9月22日)開始為醫管局病人推出中西醫協作先導計劃。此計劃將根據中醫及西醫專家組成的工作小組所訂下的臨床治療方案,於指定醫院為合資格的住院病人提供中醫治療服務。
先導計劃選擇了三個病種,於指定醫院住院的中風、急性下腰痛,或正接受紓緩治療之癌症病人,經主診醫生及中醫師評估後可參與計劃。我們將一連三期由西醫及中醫向大家講解從中西醫角度如何看待中風治療、急性下腰痛治療及癌症紓緩治療。第一期我們先會集中討論癌症的紓緩治療。
從西醫角度看,紓緩治療的重點在於改善病者的生活質素,減輕肉身痛苦煎熬與情緒困擾。醫生會依據病者、家人的選擇及病情,全面照顧身、心、社、靈各方面的需要,提供身體護理、情緒和心靈輔導等支援服務。傳統上在患病的後期,醫生會集中照顧病人的症狀,希望可以減輕病人身體的痛苦,同時亦提供一個全人的治療,以照顧病人的心理、家庭生活上及靈性上的需要,令他們順利接受及進入紓緩治療的階段。雖然傳統上醫生會在癌症的後期展開紓緩治療,但隨着病人的情況及醫療科技的變化,紓緩治療會較以往更早開始,例如經過診斷後,醫生會在抗癌過程中照顧病者症狀上或心靈上的需要。
中醫着重將病者視為一個整體去治療,所以紓緩治療對中醫理論來說是一個陌生的概念,但中醫的全人治療亦講求照顧病人的身體、心情甚至起居等。晚期的癌症病人身體比較虛弱,即是中醫稱為氣血虛的狀況,中醫會透過望聞問切去分析病人症狀出現的原因。當癌症去到較嚴重的階段,中醫師見到病人一些症狀上的不適,亦可以透過不同的治療方法去處理這些症狀,例如食欲不振或疼痛等。
癌症紓緩治療的藥物
在進行紓緩治療的階段,西醫希望病人能以較佳的身體狀況面對疾病。癌症末期的病人常見的症狀有氣喘、患處疼痛、體重下降、食欲不振、失眠、水腫、便秘等等。西醫會使用不同的藥物作針對性處理,以減輕病人經歷上述的症狀時的不適。在治療癌症時,中醫會以「因人、因時、因地」做原則,用藥會兼顧兩個方面,一是保護病人的身體功能,二是對付病症。在癌症初期,病人身體相對強健,中藥的作用會以對付病症為主,例如癌症病人有熱毒的症狀,中醫師會使用清熱解毒的中藥如白花蛇舌草、半枝蓮等。而在疾病的晚期,病者體質相對虛弱,中醫師會使用補益的中藥如人參、白朮等補益脾胃,幫助腸胃功能較差的病者改善消化及吸收。
另外,中醫及西醫皆建議病人告訴中醫及西醫他們有向兩者求診,讓醫者了解他們接受醫療的情況。因為病人同時服用中藥及西藥,兩種藥無論是相似或相反的作用機理都是醫者需要特別留意的情況。例如正在服用薄血藥的病人,同時服用有桃仁、紅花等活血化瘀類的中藥便要格外小心,份量或用法不恰當會增加病人出血的潛在危險。另外,未經中醫師診斷而自行服用中藥亦有一定的風險,因此病人應在專業中醫師的指導下才服用中藥。
藥物以外的紓緩治療
除了用藥,中西醫亦有其他方法去紓緩癌症病人的身體不適。專職醫療的同事會以健身運動幫助病人改善體質及睡眠狀況,如八段錦等運動可保持病人身體的活動功能,臨床數據亦顯示病人的生活質素因而改善。
對於水腫,西醫會建議病人用按摩的方法減輕情況。另一方面,中醫會以針灸刺激相應的經絡穴位紓緩癌症病人的臨床不適症狀,如水腫的病人,中醫會在足三里或腎俞等穴位施針以改善水液代謝的情況。中醫師會在針灸前留意病人的身體狀況,例如血小板低或正服用薄血藥的病者要留意傷口容易出血的問題。
中西醫協作先導計劃
關於癌症紓緩治療的先導計劃,第一階段會在屯門醫院的寧養病房試行。主診醫生會先為病人評估,並邀請症狀符合要求的病人參與計劃。主診醫生及中醫教研中心的中醫師會每日到指定病房為參與計劃的病人診症,中醫會根據臨床方案及臨床判斷為病人提供適切的中藥或針灸治療。住院服務中醫部分的收費以每日計算,費用為每日200元,已包括所有中醫服務如診症、煎藥、針灸等。
病人出院之後,主診西醫及註冊中醫師亦會共同決定病人是否需要門診跟進病情,如根據臨床方案,病人可能會安排於指定中醫教研中心接受跟進,計劃的門診服務為期最長六個月。在計劃跟進期內,中醫教研中心收取門診費用每次為120元。透過此次先導計劃,除有助推動未來中西醫協作的發展,中西醫亦能在合作過程中了解對方的臨床操作內容,為有需要的病人提供適切的治療。
撰文︰謝達之博士
醫院管理局中醫部主管
魯勝雄醫生
屯門醫院臨床腫瘤科副顧問醫生
羅綺玲中醫師
仁愛堂─香港中文大學中醫教研中心(屯門)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