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3日
心臟病為本港第三大殺手,其中以冠心病最為常見,佔整體心臟病人數五至六成。每年患冠心病的人數不斷增加,病人亦有年輕化的趨勢。雖然相比外國香港仍屬低發病區域,但情況亦不可輕視。
心臟病的成因有很多,包括人口老化、不良生活習慣、「三高」(即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膽固醇)、少運動及精神壓力太大。一般以言,心臟病平均發病年齡為六十多歲。以同齡來說,男性患上冠心病的機會比女性高,但一到年長的階段,由於沒有荷爾蒙的保護,加上女性的壽命比男性長,她們的發病率會較高。
隨着醫學進步,治療冠心病的方法及技術亦得以改善。香港於七十年代以藥物治療為主導,只有病情較嚴重的病人才需進行冠狀動脈搭橋手術。八十年代則開始有冠狀動脈介入手術(俗稱「通波仔」)的病例,但受技術及儀器的限制,通波仔仍未普及,九成病人仍選擇進行搭橋手術。直至九十年代,醫生於進行通波仔時開始為病人植入支架。時至今日,通波仔已成為治療冠心病最常見的方法,每年多達一萬宗治療。
無論是搭橋還是通波仔,成效均不斷進步。現時,病人完成搭橋手術八至十年後,一半病人的靜脈橋會因長期受高壓衝擊,產生退化性物質而開始慢慢阻塞血管;一般以言,通波仔的成功率高達九成五或以上,短期風險則低至1%或以下。
解決原地復發問題
雖然通波仔手術的成功率相當高,但多年來仍有原地復發的問題。由於進行手術時難免會對血管內壁造成輕微損傷,因此血管內壁會增生細胞以修復傷口,若增生過多便會引致原地復發。八十年代通波仔治療的原地復發率高達四成,當時醫生只以球囊導管手術治療血管閉塞,原地復發率高達三至四成。其後支架的出現大大將原地復發率降至兩至三成,其中只有一成半病人需再次進行通波仔治療。
為了抑制支架內細胞過度增生,醫學人員研究出多款塗層支架,將原地復發率降至一成。當中以抗免疫力藥最為奏效,它有助保持血管內血流暢通,但支架始終是外來物,血小板容易積聚於其表面,導致支架栓塞。因此病人大多需服食一年的雙重抗血小板藥,但長期服藥會引起較多副作用,增加出血風險。
雙療法支架雙重保障
現時塗層支架分四大類,包括藥物支架、生物工程抗體支架、可溶解性支架及雙療法支架。以雙療法支架為例,它結合了藥物支架及生物工程支架的優點,在支架外壁塗上適量的藥物以抑制血管壁細胞增生,「修復」血管;而支架內壁則附有抗體,加速覆蓋支架形成均勻的內皮層,讓血管得以「重生」,提供雙重保障。另外,醫生會按照病人的情況,建議縮短其服用雙重抗血小板藥的療程,這可減低長期服藥的副作用,證明雙療法支架確是一項獨一無異的技術。
雖然於2000年後心臟病本港的死亡率持續下降, 但能夠防患於未然就最好不過。本月29日為世界心臟日,今年強調建立心臟健康環境。近年來政府不時實行措施,營造心臟健康環境,例如:實施多年的控煙措施已成功令吸煙人數減少,但女性吸煙人數仍持續上升;衞生署亦推出有「營」食肆,鼓勵食肆提供有營養菜式供港人選擇,但仍有很多食肆未能提供多款對心臟健康的菜式。由此可見,政府仍需努力改善,以建立理想的心臟健康環境。此外,政府亦可與僱主一同檢討工時過長的問題,讓員工有更多時間做體力活動。由於精神壓力是引致心臟病的其中因素之一,僱主可安排不同類型的活動,讓員工輕鬆一下。
少吃肥膩多做運動
我們往往知道患心臟病的風險因素,但依舊不改掉懷習慣。其實我們也可積極一點,減少患心臟病的機會,例如戒煙及少吃肥膩食物。醫生亦建議每日做運動三十分鐘,例如急步走、游泳及踏腳踏車。上班族雖生活忙碌,但早一個車站下車,改用步行回家也未嘗不可。
另外,定期做身體檢查亦同樣重要。一般來說,醫生會建議病人三十歲開始做量血壓、驗膽固醇等基本檢驗,心臟病家族史的人更需提早檢驗。若要進行運動壓力測試等更深入性檢驗,則需尋求專科醫生意見。只要我們平日護心有法,多注意生活健康,相信締造心臟健康環境並非難事。
撰文︰李樹堅
心臟科專科醫生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