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8日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沙特(Jean-Paul Sartre),名字響噹噹,打開宣傳冊子,得悉他有劇目在柏林德意志劇場Deutsches Theater Berlin公演時,即使我不懂哲學,但人在外地,自會放開懷抱,於是毅然購票。撇開什麼存在主義、形而上學、辯證法,坐在劇場的舞台上,彷彿走進時光隧道。
Das Spiel ist aus一劇,以一個(共產)革命黨黨內的鬥爭為背景,劇中男主角Pierre身負革命之名,奉黨命令,行不義之事,既感悵惘困惑,亦無法抉擇,此刻,突遭橫禍,正當Pierre(Ole Lagerpusch飾)遊走生死瞬間,認識了被丈夫毒殺而喪命的Eve(Judith Hofmann飾),兩人相逢恨晚。
非一般舞台感覺
不過,時光逆轉,兩人有機會重返人間,而Pierre卻要再一次面對過去,在此生命的臨界點上,他向自己作出了選擇。一段愛情,卻包含了人自身的複雜性,不只是簡單地思考自由,而是自省關於個人自由的選擇。在沙特獨有的「情境劇」內,常會發現劇中人自身的背景、經歷,受着社會傳統制約,窒礙了人在個人自由上的抉擇。如Pierre的人生路,身為革命者,是否只需要遵從指令而埋沒良知?幹着自己認為錯誤的事?又如Eve的情殺案,好友與丈夫有染,令她無辜遇害,陷進絕望的境地。劇作家藉着Pierre的身份,批評共產黨內的教條主義,促使人步向泯滅人性的道路;另方面亦以Eve的例子,呈現兩性鬥爭下,終有人成為無辜的受害者。兩人境況看似各異,實際是叩問人的價值與生存意義。
我對多媒體劇場這名稱並不陌生,但當坐在舞台上,看着布幕上的錄像,椅子隨着情節逆向移動,恍如走進共黨時期的社會,那種鬱結、冷漠、單調的生活,印象深刻,更使我難以釋懷;布幕上的影像,領我返回Pierre被槍殺和Eve遭毒害的地點,看清兩人喪命的前因後果,導演Jette Steckel選擇以電影感的敍事形式,呈現劇中人的過去,簡約明快,配合逆轉的舞台,使我體會更深。當我望着觀眾席內的演員,想到錄像中的共產社會,再觀照香港近日的階級分化、衝突……原來我們存在的空間,既虛幻,亦脆弱。於是,人若要生存,便得跟時間競賽,在失去呼吸前,抓緊當下,為着自己僅餘丁點選擇的自由,做一個有承擔的人。
看着兩個主人翁活在動盪不安的社會內,無助又無力,一忽兒時光倒流,一忽兒活在當下,卻無法憧憬未來。透過燈光,成功營造了愛情的詩意感。舞台持續轉動,使時間流轉的速度,強化此刻存在的感覺,相愛一刻,原來很難。而Eve的出現,Pierre雖在情感上有依附,卻徒添他在選擇上的壓力。
重形式輕內容
Pierre最後選擇背叛革命黨,忠於自己的信念,以個人身份自由地做出決定,更體現了沙特存在主義的思維。Pierre以實際行動堅持自己的想法,呈顯了不畏強權、不怕孤立、不會屈服於壓力下,憑良知作出自己的判斷和選擇,光明磊落,貫徹自己的個性,其勇氣和人格贏取了觀眾對他的敬重。若能細心思考,周遭不正上演着沙特的作品,各人在無依的瞬間,時刻做着不同的抉擇,挑戰自己的意志。現今生活在香港,誰沒有風雨飄搖的感覺?Pierre的堅持和信念,着實給予我很大的鼓舞。來吧,握緊這半刻,改寫自己的一生。
圖片:Arno Declair
撰文︰梁慧珍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新加坡「月韵風采」 |
上一篇: | 重新檢視香港新浪潮導演電視時期高質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