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1日
「Whatever you are, be a good one」一句寫在咖啡連鎖店黑板上的每日一句,出自美國已故總統林肯,我沒有着意考究這金句的背景為何,只感到跟我看完Kill Your Darlings! Street of Berladelphia的題旨不謀而合。
從柏林回港後,我只看了林奕華的音樂劇《梁祝的繼承者們》,深感年輕人在成年人的世界裏成長,不大算是樂事,受着傳統社會種種羈絆,為了逃避責難,多會選擇安全易走的人生路。觀乎Kill Your Darlings!內的表演者Fabian Hinrichs聲嘶力竭地喊足兩句多鐘,不斷呼籲和提醒新生代保持自主與自由;同樣,林奕華則通過音樂、俊男、美女以軟着陸的方式,提示現世代的青年,時刻謹守初衷,堅持理想。這年頭,東西方的藝術家各自在旁叮嚀自我創造生命的重要,與港式的偽關懷完全不同。這時是否想起政府經常播放冷要穿衣、游水要着泳衣那種假關心嗎?
體現青春充滿動能
編劇導演René Pollesch在兩年前,曾於柏林Volksbuehne 首演Kill Your Darlings!。這與去年一部觸及教育、性向、罪行、成長為題材的同名電影有着不可分割的關係。舞台劇說的是生活、愛情、自我,雖以現今九十後為切入點,但對在座的成年人,卻具自省作用。
表演者Hinrichs聯同十多名來自舞蹈學院的男女學生一起演出,年輕人充當雜技員,專注肢體舞動,藉着矯捷的身軀,在台上奔跑、跳躍、扭動、翻騰,散發青春氣息,探索身體無限的可能,體現青春的活潑和膽識。雜技員以肢體跟Hinrichs的獨白交流、融和,動作和聲音在生命質感上雖則各異,卻相互緊繫,形成強烈對比,也成了一呼一吸,互相依靠,不可分割,使整個舞台充滿動能,洋溢無窮的生命力,亦展現德國各自修行(Leben und leben lassen)的生活哲學,相容包涵,不失特徵,既豐富眼球,也潤澤思維。
Hinrichs打從第一段獨白始,自信地告訴觀眾,這是一齣不可多得的作品,觀眾必可從中有所感召、頓悟,然後,劇作家以燃燒生命(das Leben ist vielleicht ein Grillabend),寓意年輕人該如火鳳凰,在沒趣、沉悶、無求的生活裏,經歷生命中應有的烈焰的洗禮,勇敢地擺脫濁流,挑戰那種既定的生活模式,鶴立於人云亦云的社會裏。年輕人更需拿出勇氣,摒棄使人沉淪的互聯網世界、資本主義、文化習俗,通過想像和創造,建立自我獨特的個性,把握刻下,開展屬於自己的新天地。
擺脫濁流挑戰自我
劇作家藉Hinrichs的聲音,不厭其煩地警醒九十後的新生代,切記珍惜自主人生。觀乎場內坐上客,不乏十來二十歲的青年,難怪當Hinrichs呼喚台下觀眾參與表演時,不消十秒,一批又一批請纓的青年,邊走邊脫掉鞋襪、高跟鞋,赤着腳奔向演區,與雜技員一起滑水、潑水、玩耍,一張張愉悅的面孔,一個個繽紛的笑容,我已接獲彼邦最佳的手信。
的確,尤其在香港,隨着怪獸家長、直升機父母緊貼港童、公主、王子的日常生活,千禧後出生的孩子大都失卻個性,只要無痛地活在長輩苦心經營的安逸圈(Comfort zone)內,按照旨意矩步規行,未來便可快樂無憂,催生年輕人的無自主性,使之缺乏挑戰權威的本能。在傳統社會文化的習性下,各人倒模般的生活,被囚進苦悶、迷失、脆弱的領域中,逐漸失去創造的能力,最後失去自我。那一生便白白花光了。
無怪Hinrichs一再道明,看這演出需要除去舊有的觀劇思維,去掉熟悉和既定的概念,將這種「陌生化」加諸觀劇的情感上。因此,坐在首行正中央的我,旁為劇內的Prompter(提場)望着布萊希特《沙膽大娘》那輛篷車,獨自停泊在台左的後方,十多名雜技員輕盈地晃動柔軟的肢體,頓然壓力全消,跟隨着他/她們盪漾在這種純粹的不規則表演去,亦感受到編導對年輕一代那份真誠的關切。
撰文 : 梁慧珍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射鵰英雄傳 糅合港中精英 |
上一篇: | 數當代日本動畫一流人物還看導演今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