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2日
「骨刺」這個名稱,相信大家必定聽過。大多數的長者每每遇上肌肉關節痛時,都會擔心是否有生「骨刺」的毛病,有些甚至會聯想到是否有動手術的需要。到底「骨刺」是什麼?為何會長出來?而脊骨「骨刺」又有何特別之處?
「骨刺」的正確名稱為「骨贅」(Osteophyte),它本質是一些在人體關節中的骨質增生,出現於在退化中的關節。我們身體中的關節,當然是提供身體在動作時的機械活動能力。但在過度虛耗或受創時,關節會有耗損而產生不穩定情況。此時身體會如同「感應」到關節不穩定,會在過份受壓的地方長生新骨來,這些新骨便是「骨刺」了。「骨刺」本身可以有不同的大小與形狀,它雖不一定對我們的健康有影響或構成病徵,不過它是一個最明確反映關節退化的臨床化驗證據。
椎間盤變薄
脊骨——簡單來說是由頸椎、胸椎和腰椎等共二十四節椎體骨(vertebral bones)所組成,接連於的兩塊椎體骨之間有三組關節,在前方有椎間盤(Intervertebral disc),和在後方的左右兩小關節(Facet joints),這三個關節同時為脊骨提供穩定性和活動的幅度,它們各自的完整性對脊骨健康非常重要。
在退化中的脊骨來說,通常第一道出現問題的地方便是椎間盤;它的中心部分稱為髓核(Nucleus pulpous),在退化過程中它會出現脫水的情況,而椎間盤的厚度亦會因而變薄,這樣三個如前所提的脊骨關節便會出現不穩,最終引致「骨刺」。但是,脊骨重要之處是它包圍着脊髓神經;此神經乃是腦神經的延續,有問題的話,我們的手腳便有可能不能動彈或癱瘓。
骨刺在脊骨長出的位置對病人會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如果骨刺沒有壓着神經線的話,病人可能只有一般性的腰痛,手腳力度和活動能力沒有明顯問題。大多數病人經過數星期的物理治療和止痛藥均會復原。但是若骨刺長在椎管(脊骨內藏有脊髓神經的位置)內的話,便是另一回事了。病者可能有坐骨神經痛(Sciatica)或脊髓性跛行(Spinal Claudication)等症狀。此類病症一般不能單靠簡單的物理治療等保守方案所能控制,神經外科醫生可能需要動手術來切除骨刺,才能為受壓的神經減壓。
在診斷上,醫生會為病人作臨床評估,檢查有否神經線受壓的臨床體徵,然後或會建議病人進行X光或磁力共振掃描,以作確診。最後當然不是每個病人都需要動手術,但今時今日,有多種的脊骨手術均能以微創的手法來進行;病人在背部的傷口能大大的縮短、術後的痛楚明顯減少、住院日數可縮短和需要較短的復康時間等優點。
最後還是預防勝於治療;大家應注意日常脊骨護理,包括要有良好的坐姿等習慣,才是正確之道呢!
熊偉民 腦外科專科醫生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報讀醫學院如何脫穎而出 |
上一篇: | 享有的擁有(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