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4年7月12日

黃譚智媛 自講自治

中西互補長短

多年來,我抱着推動中醫藥發展的丹心,讓這塊傳統文化瑰寶融入香港巿民的日常生活當中,慢慢看到身邊很多朋友都開始接受和信任中醫藥治療。

最近和一位友人吃飯,她也有看中醫,主要是調理身體,不過她認為如果生病了,卻會選擇服用西藥。這可能也是普羅大眾對中醫的誤解,以為中醫只可在身體無恙時調補一下,「錦上添花」;然而,它絕對有能力「雪中送炭」!

本年6月初,香港大學舉辦了一個名為1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rief and Bereavement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的國際性學術會議,主題為喪親與善別,我應邀主講有關中醫藥在癌症治療中的角色,席間分享了其紓緩治療方面的優勢,及相關的科研實證。

癌症是一種不正常的細胞變異,生長速度不尋常,在身體累積,形成腫瘤,繼而破壞身體其他組織和器官,威脅生命。西醫常規療法有放療(radiotherapy)和化療(chemotherapy),亦有較新的標靶治療(targeted therapy)。中醫學則認為,癌症不單是一個局部的病理變化(morphological change),而是整個身體的臟腑功能出現問題(functional change)。

帶瘤生存存活率

「氣」是臟腑功能的一個體現,它運行全身,而腫瘤卻可阻礙「氣」的運行,形成濕、毒、痰、瘀阻、虛等病患體質。因此中醫在癌症後期的治療原則主要是恢復「氣」的正常運行,從而提升帶瘤生存的存活率,防止癌症進一步惡化,並紓緩身體症狀,提高生活質量,同時透過恢復氣血臟腑的內在平衡,使身體內環境不利於腫瘤的生長。

癌症所以使人聞之色變,除了擔心藥石無靈,還憂慮它帶來的身體症狀使患者十分痛苦,生不如死。癌症或其治療引起的疼痛、噁心嘔吐、便秘、情緒低落,還有其他如胃口欠佳、胃脹、腹瀉、失眠等,均可令生活質量大打折扣。引起這些症狀,都歸咎於體內的「氣」運行失常,導致痰、瘀、毒膠着結聚。中醫按個別體格,辨證論治,痰凝者祛痰、瘀阻者化瘀、毒聚者解毒,把纏在一起的病理產物疏導,「氣」理順了,患者自然也輕鬆多了。

根據上海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的于爾辛教授解釋,要有效控制癌症,必須注意三個治療原則。第一,觀察身體症狀的規律。很多時候,症狀的發生都會依循着二十四小時節律的,例如常見的癌症發熱和疼痛就是典型例子。第二,按這個特定的節律依時用藥,而當節律改變,用藥的周期也應改變,例如,發熱在每天約下午二時出現,那用藥時間應掌握在中午十二時至一時這個時候。第三,須注意症狀及其節律可因治療及癌症的病理演進出現變化,當發現新的節律,治療也應相應作出調整。這個治療原則,看來中西通用。

紓緩癌症帶來症狀

不少現代科研文獻指出,中醫藥可有效紓緩癌症帶來的身體症狀。例如癌痛,就分為「不通則痛」及「不榮則痛」,可透過調「氣」、並按中醫辨證分型以「祛瘀」、「解毒」等藥物重整臟腑功能,另外也有一些文獻表示針刺肺俞、膈俞、肝俞、支溝等穴位可有鎮痛作用。另一個癌症病人常見的症狀就是噁心嘔吐,這其實亦是化療的副作用之一,從中醫學理解就是胃部失去正常的升降功能,除內服中藥緩解不適,研究也指出常規治療配合相應的穴位針刺(例如︰足三里、內關、中脘等)的效果,較單純接受常規治療者為佳。

去年,在BMC Contempor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刊登了一篇系統性回顧(systematic review)及整合分析(meta-analysis)的文章,歸納了共三十一個以穴位刺激作為肺癌輔助治療的研究,指出足三里、內關、膈俞、肺俞、關元、腎俞等穴位能提高肺癌病人的免疫能力、減低因常規療法引起的骨髓抑制,病人亦訴疼痛減輕、噁心嘔吐減少,整體生活質量有所提升。而另一個針對咳嗽、氣促的隨機對照研究(RCT)亦發現,常規治療並服用中藥的病人,較只接受常規治療的病人,呼吸道臨床症狀和生活質量都明顯較好。

不能忽視同理心

其次,便秘也是困擾晚期腫瘤患者的一大難題,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的研究統計了二百二十五例晚期腫瘤患者的中醫證候分布,以及晚期腫瘤患者的便秘治療情況,發現約有56.4%為虛證患者,其中最主要的證型為氣虛(93.3%)、氣滯(40.0%)與血虛(28.9%),而92%的晚期腫瘤便秘患者使用中西藥來治療便秘,並指出發生便秘多為「虛實夾雜」,治療時從「氣」出發,便可改善症狀。

其實癌症病人整體狀況好與壞也跟「氣」密不可分,按個別病況配合中藥、針灸,調整出個人化治療方案,即是辨證論治;研究同樣指出,這個方法能有效提高存活率、提升生活質量及患者自身免疫功能。

除身體上的不適外,癌症病人亦同時背負着極大的心理負擔,特別容易出現抑鬱、焦慮等情況。我曾在這個專欄中撰寫過有關醫患關係與同理心的重要性,在面對癌病這個病況嚴峻的危難關頭,更不能忽視同理心。恰當的聆聽和鼓勵可以是病人堅持抗病的原動力!經典中醫書籍《臨證指南醫案》有云︰「鬱證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負面的情緒只會加快疾病惡化,因此醫者的開導同樣有「藥效。」中醫學宏觀,西醫學微觀,兩者互補長短,或可為病危篤重的患者帶來曙光。

黃譚智媛醫生

香港大學醫學院榮譽教授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