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11日
去年在專欄寫道,重新認識父母,為他們記錄人生點滴,是一個既溫暖又有趣的過程,最近,「考古」工作進入了新階段──實地考察。
廣州市荔灣區(俗稱西關)是舊城區,曾是南方商貿和文化中心,爸爸在這裏出生和成長,直至日軍佔領廣州,才輾轉逃難香港。重遊舊地,老人家回憶滿滿,每個地方都有小故事。舊城區大部分樓房已經拆卸重建,只餘小部分擁有西關特色的騎樓建築物依舊保留。
爸爸兒時舊居在一個名為小甫園的地方,地圖上已沒清晰標示,只能靠他對附近環境和街道的記憶,勉強找到所在範圍,尋訪舊居是他心願,儘管機會渺茫。
搜索範圍確實頗大,街道兩旁多是新建高樓大廈,中間夾雜幾排破落樓房。我們到處查探,見人就問,來到一家古董玉器店,正在門外乘涼的伯伯說:「哦,小甫園就在後面呀,前面第四個路口左轉再右轉再直走……」就這樣,我們走進迷宮一樣的廣州舊城小巷,順着街坊指示,跟着門牌尋找,不到十分鐘,小甫園十八號就在眼前!爸爸看見八十多年前的舊居竟然未拆,感覺不可思議!
木造的大閘外拉上封條,舊居雖在,卻已被列為危樓,門外雜草叢生。爸爸說小時候曾被大閘夾傷手指頭,以至變形,原來疤痕仍在!他又滔滔不絕地分享,小時候如何搗蛋調皮,經常闖禍。隔壁大叔見我們在屋外談得興起,出來打招呼,原來他已在這裏住了六十多年,見證文革十年、開放改革、舊城變遷。
大叔說,近年巿政府着重保育舊區建築物,願意斥資修繕,這些兩三層高的舊樓,才得以保存。慶幸我們沒放棄,爸爸那滿足的笑容,無價。
訂戶登入
上一篇: | 媽媽你幾時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