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10日
這是棟篤笑和電影、電視很流行的一個笑話模式。
醫生問病人:「我有一個好消息,一個壞消息。你想先聽哪個?」病人答:「先聽好消息!」醫生說:「你昨天不是向我女兒求婚嗎?好消息是:她答應了!」病人很高興,問:「那壞消息是什麼?」醫生答:「剛剛替你做身體檢查,你患了絕症,只有一個月壽命!我不准女兒跟你結婚!」
這個笑話模式,中國古已有之,就是塞翁失馬的故事。塞翁失馬,最終結果壞消息變成好消息──塞翁因失馬而得新馬;得新馬後兒子跌斷腳,因而不用當兵上戰場。塞翁失馬的教訓如《老子》「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教人不要悲觀。現代的好消息、壞消息笑話,結果則往往都是壞的。
成長代價
其實,根據以往神經心理學家(neuropsychologist)所做的無數實驗,大多數人都會先聽壞消息。不信,可試試問你的朋友。因為人們寧取先苦後甜,不願先甜後苦。人類大腦中的杏仁核,主要處理情緒,包括正面(如開心)和負面(如憂心)。杏仁核中,三分之二神經元處理負面情緒,即是說,壞消息帶來的負面情緒,逗留在腦海中時間,遠比正面情緒長久。得到別人讚美,十多分鐘後,你可能已拋諸腦後。被別人奚落或痛罵,你可能整天悶悶不樂,甚至一生無法忘記。失戀和失婚者最明白這個道理,失戀讓人經年無法釋懷,失婚更甚。讀陸游的《釵頭鳳.紅酥手》詞(一懷愁緒,幾年離索……春如舊,人空瘦)可知。
演化學家認為:壞消息等於危險、困難、痛苦。遇到危險,必須立即回應。稍為怠慢,輕則受傷,重則喪命。6個月大的嬰孩,已迅即在人群中認出一張憤怒、凶神惡煞的面孔,繼而驚恐,甚至大哭。人類若不是擅於發覺危險,可能早已絕種。困難要深刻,才無法逃避,必須面對應付。痛苦是成長付出的代價,日後不再犯同樣錯誤。所以負面情緒迅即由短暫記憶儲存為長遠記憶,留作將來「備用」。
正面情緒至少要經過12秒,大腦才會考慮由短暫記憶變成長遠記憶。換句話說,除了極少數人可以無災無難、無苦無痛過一生外,大多數人一生苦多於樂。樂只是小確幸,苦卻大悲大痛。人多數抱憾而死。
據以色列作家Jacob Burak的講法:英語中三分之二字彙,都關乎負面情緒和挫折。用於人身上的字,負面意思的更達74%。而且他指出,除了荷蘭語外,其他語言均如是。
美國心理學家Calvin S. Hall(1909-1985),由1940年代開始,已記錄和分析人類夢境。他發現,噩夢最易讓人醒,而且醒來後細節記得較清楚。美夢則難醒,而且醒來後大多數人已忘記了夢到什麼情景。美國男人的夢,超過一半跟暴力有關。這肯定受美國普及文化影響:太多暴力事件的新聞、電影和電視內容。
信心脆弱
上述這種心理,美國賓州大學的心理學家Paul Rozin和Edward Royzman,在一篇論文中,稱之為「負面偏差」(negativity bias)【註】,意思是,負面情緒、壞消息、痛苦、挫折等等,對人的不良影響,遠比正面情緒、好消息、開心事、成功等為大。正面情緒對人影響較小。他們舉一個日常生活中「負面偏差」的例子:在飯中發現一隻曱甴腳,無論那飯多麼美味,誰能吃完?國人俗語有云: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粥。其實,一粒老鼠屎能為害多大?只是人的「負面偏差」無法接受而已!
現時,許多地區經濟下滑,關鍵在需求不足,人們對前景失去信心,不敢消費和投資。信心是十分脆弱的,亦正如國人俗語所云:一次不忠,百次不用。何以故?因人皆有「負面偏差」心理,幾個壞消息,足以摧毀信心。
子曰:「民無信不立。」這句話正適用於今天。面對壞消息一個接一個,若一味重複漂亮的空話,「講就天下無敵,做就有心無力」,怎敵得過民眾的「負面偏差」呢?未能重建民眾對前景的信心,經濟怎能好起來呢?
註:Paul Rozin, Edward Royzman, Negativity Bias, Negativity Dominance, and Contagion。
撰文:占飛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如何扭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