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7月11日

占飛 忽然文化

陳寅恪 中體西用

一個國家和文化面對外來強大挑戰,回應往往是雙管齊下:既要引進外來技術和學問,也要回顧本身歷史和文化,以求融合外來與本土所長,重見輝煌。中國亦不例外,鴉片戰爭後,起初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之說,五四則提出西化之路。

民國學人有陳獨秀、胡適、魯迅等提倡西化,亦有王國維、梁漱溟、新儒家等比較保守,以融和國學與西方文化為主。

歷史學家中,陳寅恪(1890–1969)最具資格成為中體西用之學者。他家學淵源,自小熟讀經史,曾留學日本、德國、瑞士、法國以及美國哈佛,名副其實學貫中西。他30多歲已通10多種語文,包括蒙古語、藏語、滿語、波斯語、突厥語、西夏語、拉丁語、希臘語、梵文和巴利文。今時今日,能有此學養的中國人還有誰?

陳寅恪在1930年代初有言:「一方面吸收輸入外來之學說,一方面不忘本來民族之地位。」遂將研究重點放在魏晉、南北朝和隋唐史。眾所公認,他是此範疇權威。為什麼他會特別選擇研究這時期的歷史呢?最重要原因,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遭西北的胡族長期佔據北方、漢族政權(東晉)退守南方。南北朝由386年至581年隋朝統一全國,差不多200年,胡漢由衝突至融和,催生大唐盛世。唐朝李氏兼有胡漢血統和文化,其政權正是胡漢文化融合的政權。

明眼人可看出,這段歷史跟陳寅恪處身的民國有一定類同。身為中體西用派,陳寅恪認為,中國的未來有賴中西文化滙合融和。另一方面,中國史學傳統是:研究歷史,為了汲取教訓,一如司馬遷所云「通古今之變」,以及司馬光期望的「資治通鑑」。陳寅恪在《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中有言:「史家陳述覆轍,以供鑑戒之意。」歷史寫作,講述昔日的史實,「以供鑑戒」,避免重蹈覆轍也!

關隴集團

陳寅恪提出,隋唐300多年盛世,基礎奠定於北朝的「關隴集團」。此詞由陳寅恪所創。「關」指關中(今陝西省)、「隴」指隴西郡(今甘肅省東南)。兩地的世家士族,都是漢胡混血兒,難得都能文能武。其中以武川人(今內蒙古武川縣)及其後人為主力。創立北朝的北魏,534年遭兩家瓜分,建立西魏的宇文泰便出身武川,許多將領亦是武川人。

北魏為防止突厥等外族入侵,設置六鎮,將世家及庶民遷移到此,屯兵務農,既有鮮卑貴族,亦有漢族平民。六鎮地位甚高,主理者在鎮為將,調入中央則為相,且享不少特權,如免賦役,「當時人物,忻慕為之」。北方始終漢族人口比鮮卑及其他外族為多,久而久之,不僅鮮卑貴族可主理六鎮,不少漢族都可晉身貴族。

北魏孝文帝由467至499年推行漢化政策,鼓勵胡漢通婚,胡人改漢姓、行漢官制、禮樂,用人唯才、不分胡漢等等。近200年的北朝,既有胡人自視為漢人,如宇文泰;亦有漢人寧做鮮卑人,如建立東魏的高歡。陳寅恪指出,宇文泰「使漢人與鮮卑人混而為一,組成一支籍隸關中、職業為軍人、民族為胡人、組織為部落式的強大軍隊,以與東魏、梁朝爭奪天下。這就在關中地區形成了一個集團──關隴集團。這個集團是一個統治集團」,這不單幫助宇文泰及其後人統治北、西魏,還滅掉東魏,統一北朝,建立北周。其制度及政策由隋朝及唐太宗繼承,始有初唐盛世。

精神融和

陳寅恪推許宇文泰,因他結合鮮卑貴族與漢人士族為同一集團,「物資上應處同一利害之環境,精神上亦必俱同出一淵源之信仰,同受一文化之熏習,始能安內反側,外禦強敵」。陳寅恪特別強調,兩族若只有共享物質和利益(即現今所謂共同繁榮),則算不上是融和、結合,必須精神上有同一「淵源之信仰」、同一「文化之熏習」,才算得上是真正的融和、結合。北朝和隋唐時做到了,成為中華民族第一次民族和文化大融合。

陳寅恪從此段歷史得到的教訓是:「默察當今大勢,吾國將來必循漢唐之軌轍。」中國將來真能嗎?

撰文 : 占飛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