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7日
在浩瀚的知識海洋中,如能獲得明燈指路,開闊眼界、發揮潛能的機會大大增加。香港浸會大學互動媒體系助理教授石靜遠博士(Jolie)回想自己的學術路途,得到不少老師循循善誘,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讀博士學位時,遇到Charles T. Salmon教授,啟發她跳出舒適圈、衝破傳統框框,將社會網絡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的研究方法用於畢業論文,開拓出新方向,發展廣闊的學術研究領域。
石靜遠去年收到世界衞生組織(WHO)邀請,加入疫情後成立的「社交媒體健康風險研究」項目,與各地學者交流,推動社會對健康傳播的認識。
石靜遠早年在湖北武漢華中科技大學(簡稱華科)讀新聞學時,社交媒體在內地還未普及。
「那時可以去別的大學副修,所以我在武漢大學副修經濟學。其實,在華科讀書時,我突然知道有一個東西叫社會科學,有一群人與科學家相似,但他們研究的是人。當時未有太多社交媒體,內地都很少用,大概是2005至2009年左右。我讀碩士,最初感興趣的並非社交媒體,而是健康傳播(health communication)和勸服學(persuasion)。原來我們可以用方法改變人的態度和行為,如果真能夠改變大家的健康行為,對個人有好處,從社會或從政府角度來說,節省很多後面的醫療費用,因為做預防工作,肯定較治療節省金錢。那時我上了一些課,已對社交媒體有概念,只是不太感興趣。」她一口氣說。
在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取得碩士學位,再到新加坡讀博士,石靜遠迎來重大轉變。她笑着說:「我的指導教授Salmon要求我走出舒適圈,學習社會網絡分析,它有很多數據,其實,都是根據社交媒體,學習這些人之間是怎樣追蹤、怎樣溝通,那時剛有大數據分析。Salmon教授還說,我的畢業論文要做一個社會網絡分析,如果用較傳統的調查方法,我可能會做實驗、問卷調查。社會網絡分析是一個新方法,那時我沒學過,我說不要,這個很難!他說不行,因為放在畢業論文中會更好!他還說如果被其他老師問起,便說是他要求我這麼做。」
訊息傳播愈趨複雜
作出新嘗試,是打破框框的契機,石靜遠認真地說:「那時要做社會網絡分析,很多機會看社交媒體的東西,以前覺得這些好像很雜亂,不想去碰,之後覺得並非顛覆以前所學的,就不害怕。導師問我想寫什麼?我說想研究社交媒體的健康傳播,那時大家主要用Facebook、YouTube,還未有小紅書和TikTok,我用了蠻長時間,整理出四十多個案例,在學術論文中,看看這些個案怎樣運用社交媒體做健康傳播,會有何改變和結果。」
時代不斷轉變,研究方法和知識也要與時並進,石靜遠耐心地說:「我的導師都有做健康傳播,但是以前沒社交媒體。現在不僅須要具備健康傳播知識,還要懂得電腦媒介傳播、人機互動的理論和方法。因為現在不是人對你講,可以變成一個Chatbot(聊天機械人)對你講。」
她還指出,以前傳播訊息,受眾意見未必能夠回饋,現今情況已不一樣。「社交媒體讓這個過程變得更複雜。我最深印象是看微信朋友圈時,有個呼籲不要吸煙的公共資訊,形式較恐怖,朋友轉發時寫上:『很可怕,讓我抽一根煙壓壓驚!』你確實收到那些資訊,不過,可能會見到一個完全相反的回應。」
新冠疫情下,大家對健康資訊的關注度大增,通過不同媒介接收訊息,石靜遠想一想說:「香港衞生署有YouTube頻道,香港政府也有Instagram,每個組織都覺得可透過社交媒體,讓更多受眾收到資訊,不再是通過大眾媒介。如果受眾為我分享資訊,接收資訊的人數會幾何級數上升。不過,整個組織會失去控制,社交媒體資訊會被加上各種各樣訊息,最後是否你想要的?很難講。」
石靜遠指大家接收的健康資訊,不一定與疫情有關,好像港鐵廣告牌上,可見到預防乳癌、大腸癌篩查計劃等。
去年世衞邀請她加入「社交媒體健康風險研究」項目,是唯一獲邀本地大學學者。她開心分享:「當時收到電郵覺得很興奮,這是一個3年的合作計劃,今年3月前往紐約開會,主要項目與疫苗有關,並非與COVID相關,未來還有多幾個項目。」
教學着重學生發問
石靜遠的研究有成績,曾獲國際傳播學會嘉許,她在辦公室擺放着Salmon教授祝賀她畢業和成為學者的卡,她慶幸遇上這麼好的老師:「他知道你的潛力在哪裏,一點一點地鼓勵你去做一些沒試過的東西,我覺得他是一個有遠見的人。我也對學生說,我不是在培養一個現在的學生,我的學生要5年後才畢業,出去找工作。5年之後,媒體的趨勢是什麼?主題又會是什麼?」
薪火相傳,任重道遠,石靜遠教學着重學生發問,她認為學生不發問,便不會知道他們是否明瞭,同學們互相溝通,最重要不怕犯錯。她滿意地說:「我喜歡現在的工作,因為要不停學習新東西,一直嘗試新東西,我覺得當年我的老師,都有不斷學習,他們每天可能在讀論文,這也是現在最基本的工作。做研究的路,很像打機,無挑戰就沒意思,對吧?一定要有一點挑戰,可是這些挑戰沒那麼容易過關,試一次錯了,要再試一次,又錯了,繼續試,不斷的試。做研究就是這樣,我覺得讀完博士的,一定是心態很好的學生。」
她停一停再說:「做研究就是不斷試錯,從錯誤中學習。我數學很差,而我的研究方法是定量研究,小時候覺得那些數字沒意義,但社會科學每個數字背後都有一個人,是每個人給你的數據,研究人與人的關係,人與社會的關係。」
石靜遠在2017年來港任教,為適應新環境,開始學鋼琴。她淡然說:「我以前寫論文時會聽古典音樂,聽巴哈,我也不知為什麼要學鋼琴,可能想學新東西,剛到香港時,居住的地方樓下便是琴行。30歲開始學彈琴,從此我覺得所有東西都是相通的,對我來說彈琴是不斷試錯的過程,每星期上課彈給老師聽,他會說這樣彈不對,要是你沒練,老師一眼看出來,這跟做研究一樣,譬如我帶領碩士生或博士生時,他有沒有讀書,我一眼看出。錯了就改正,我覺得所有東西都是連着的,不管學什麼都要費心思,不斷試錯,要有一個指導。」
疫情時須要放空,她跟老公和朋友行山,她說:「那時大家壓力也蠻大,我們有上課壓力,所有課程網上教,以前的考試方法都不能用,可用選擇題,從前準備10至20題,現在要30題,因為要隨機給學生,網上考試不能給全部學生同一條問題。過去我沒那麼喜歡運動,香港是個好地方,來之前覺得這裏只有高樓大廈,來到後跟朋友探索不同地方,發覺香港很多元化。」
石靜遠(Jolie)小檔案
職銜:香港浸會大學互動媒體系助理教授
學歷: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傳理學博士、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傳理學碩士、中國華中科技大學新聞學學士、中國武漢大學經濟學學士
興趣:彈鋼琴、遠足
撰文 :楊裕鍀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由農場到餐桌 昇華本地蔬食 |
上一篇: | 淺談起搏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