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7日
友人梁基永傳來梁鼎芬《能秀精廬飲食精義》,說「治粵菜史不可不讀」。
梁鼎芬是廣東番禺人,清朝光緒六年進士,曾當溥儀師傅,歷任豐湖、端溪書院院長、廣雅書院首任院長,是有名的晚清遺老。
文章不長,表達的是他對飲食的看法,客觀敍述少,感性表現多,對了解清代粵菜,恐怕幫助不大;終究一代官宦文人,文後有江孔殷、葉恭綽題詩,對此文推崇備至。
他遊宦數十年,最欣賞的是繆荃孫的家宴,以其「有畫趣、有書卷味、有山野氣、有花草香,所以嘆絕也」。
季節飲食,他推舉的是八圍碟:「夏六素二葷;冬至,六葷二素;春夏各半。」冬夏胃口不同,這說法也有道理。
此人一生最愛就是魚翅,任張之洞幕僚時,據說張設宴,必備一大盆魚翅饗他;文中寫魚翅部分,最為精采:「魚翅,要多要精……語云:貴精不貴多,比非論於魚翅也;不精可也,不食之而已;精而不多,興采酣暢,忽然而止,辟之甫覿佳人,環珮之聲已遠,同遊芳院,花草之氣不長,甚為惆悵。」
吃魚翅不僅要精,同時也要多,「到喉唔到肺」的話,有如剛剛見到一個靚女,瞬即芳蹤杳然。要是魚翅好而量多,他可興奮了:「此物若具威鳳祥麐之壯慨,座客必有渴蛟飢虎之奇能。」自喻為「渴蛟飢虎」,憨態可掬。
平素飲食,他倒不奢華,最喜歡的是鴨掌、鵝喉、豬天梯(上顎),「頓頓食之而不厭」。「飯菜,豆腐湯大碗,肉片、草菇、蝦子皆可用;四飯菜,七寸碟,五寸不可用;青菜,鹹魚、炒雞蛋(此一品不拘),加兩素湯,瓜專品,藕、筍、菜乾擇一。」都是廣東人日常之食。
最深得我心,還是魚翅之論——吃魚翅起碼每人三四両才盡興,以前喜宴必備的小碗紅燒散翅真是寒酸之極。
清代廣東飲食文獻不多,是亦難得。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