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30日
捐與贈,無償。所以崇高。
所以,當有議員建議為鼓勵器官捐贈,而提供免費骨龕位、殯葬費等,便未免淪為商品化了。幸好盧寵茂局長也一口回絕。盧醫生是肝臟移植權威,對守則執行極嚴,當年力抗議員們要求將捐贈者年齡破格降至低於未滿十八歲,好讓一個女兒可以捐肝予母親。如果你聽過盧醫生解釋所有器官捐贈行動背後複雜的倫理與情理,當會動容。
大學課堂上,內地同學知道香港有遺體捐贈,大受感動。「大體老師」、「無言老師」遺體贈予大學作醫學研究用途,近十年細膩的情理解說、貼心的細節安排,已深入民間,支撐着的是深厚的人文關懷。
器官捐贈,當然敏感得多。但別低估民間——幾年前文員甄小姐響應醫院呼籲,毅然捐肝給垂危的陌生人,過後還婉拒三十萬元「慰問金」。最後就算病人未能救活,但甄小姐聲言無悔。她的坦然,照亮人性光輝。
近日的器官捐贈爭議,除卻違法疑雲與登記手續的釐清,也有內地與香港矛盾的地雷。「本地人優先」、「香港人救香港」,說多了反而強調了分歧,對立了。大愛,血濃於水以至民族大義,在今天政治緊張下,又有點失焦。
事實是,國家近年人體器官捐贈及移植的發展和分配制度,已有國際矚目的發展,並獲國際高度認可——這更是幾十年來,內地不少醫學專家拚了命去建立的成果。
器官捐贈一直是連香港這麼先進的社會也未能突破的屏障。「第二層分配機制」、「港人優先」,都只是安排。面對這麼敏感又情緒化的議題,要移風易俗,仍要許多心血心神。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