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9日
現實世界總充滿荒謬,說歪理的人理直氣壯,千方百計說服他人接受自己所說的那一套,才是真理、才是標準。
有些人放棄了某些原先高舉的原則,還悉心包裝成只是為更崇高的理想而犧牲,他們擅於自圓其說,編造故事,把黑說成白,自己「改妝易容」,還要其他人一同「整容」,來遷就其全新演繹的審美標準,背後的動機不外乎「當個個都咁醜,自己就唔會顯得特別醜」。
《伊索寓言》裏有這麼一個故事:一隻狐狸被捕獸器夾掉了尾巴,牠帶着這種恥辱生活,感到很難受,認為只要讓其他狐狸也變得跟牠一樣,大家擁有同樣的外表,自己就不會感到醜怪和不快。於是,牠把所有狐狸都召集起來,勸他們割掉自己的尾巴,說拖着尾巴不僅不雅觀,而且累贅。在場的狐狸們七嘴八舌,討論那套新的審美標準,有些真的被動搖了。這時其中一隻狐狸大聲說:「如果這樣做不是對你有利,你是不會勸我們的。」寓言當然沒有說明,這隻敢言的狐狸最後落得怎樣下場。
綜觀歷史,侵略者往往將戰爭說成為正義而戰,為解放民族免於受迫害;遭扭曲了的制度會被形容為撥亂反正、重回正軌;沒有原則立場、欠缺靈魂思考的文字會被認為是持平、中立,當所有人都以考第尾為目標,考第一就會變得太突出顯眼,考尾二都有危險。
《伊索寓言》據說是一名生於公元前六世紀的古希臘人撰寫,他生為奴隸,後因擁有過人的聰明智慧而獲得自由,於是遊歷希臘各地講述寓言故事,當中蘊含的生活智慧,對人性善惡的洞見,經過二千多年,依然是分析世情的最佳指南。
訂戶登入
上一篇: | 眾生相的流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