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5月29日

吳炳榮醫生 腦科

阿茲海默症的希望

香港人口日益老化,現時65歲或以上人口佔整體兩成,10年後這比例更會升至近30%。

簡單推算:60至64歲人士患上認知障礙症的約有1%,這比例每5年便翻一番,到85歲以上人口,接近三分一人會有認知功能問題,而其中最少一半由阿茲海默症引起,可以預期這腦部退化疾病將成為本地醫療系統重擔。

只有很小部分阿茲海默症是直接因家族遺傳致病,例如presenilin 1基因便是透過影響β澱粉樣蛋白的新陳代謝而增加其在大腦內積聚,但這只是整體病人的1%至2%,反而有約四分一人口會因攜帶Apolipoprotein E-ε4基因,而增加患上阿茲海默症風險。

β澱粉樣蛋白斑塊在腦部沉積是阿茲海默症主要病理機制,相信這個病潛伏期超過10年,甚至20年;當病人出現初期病徵時,腦部機能已經受到嚴重破壞,就算把斑塊溶解及移除,對病人腦部功能的恢復也未必有很大幫助。這可能可以解釋為何新一代單株抗體等高效溶解β澱粉樣蛋白斑塊的治療,雖然在臨床研究裏取得統計學上有效之結果,然而在現實中只有輕微臨床療效。有推算指出,要取得有意義的治療效果,病人必須接受最少連續6至10年治療,費用不菲。

要取得更大治療效益,去找出在潛伏早期階段並有高危會發展至有症狀的病人,及早施行治療,期望可以成功逆轉病情,真正阻止阿茲海默症出現,這須要一些簡單而準確的偵測試驗。現時確診阿茲海默症,要用昂貴而複雜的正電子掃描,或透過連續磁力共振掃描來監察腦部組織的萎縮變化,都不適合用作普查之用。有研究利用偵測腦脊液內β澱粉樣蛋白或tau蛋白的分子成份作診斷用途,不過,未必很多人會接受腰椎穿刺這較侵入性的檢查。新技術已可在血液中準確量度tau蛋白濃度作診斷用途,研究結果將來應容許廣泛臨床應用。本地也有學者利用AI技術,透過眼底攝影來幫助診斷早期阿茲海默症。期待這些新技術可帶來突破,讓社會更好預備這波「阿兹海默症海嘯」來臨。

作者為腦神經科專科醫生 

 

[信健康] 認識阿兹海默症,醫生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