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31日
夏天走在鳳眼果樹下,抬頭看滿樹披紅戴綠。果實一個個由青轉紅,猶如絨布製成的果筴裂開縫隙,露出亮黑種子。台灣作家愛亞打趣地形容圓眼珠:「乜斜着俏皮又詭奇地覷你,無限柔情」。
作為古老植物,鳳眼果有無限柔情外,歷來典故亦不失底蘊,從佛經到《西遊記》都見其身影。現代人煮法也多樣,糖煮、紅燒、老火湯或糖水,均能烹調出獨特風味。
一般認為,此植物原產自中國或印度。它為常綠喬木,樹形優雅,葉大濃茂。春分開始萌芽,花形如一頂頂小皇冠,細小玲瓏而鏤空,形態特別。果實扁長,內藏棕黑錐狀種子,成熟後慢慢轉為朱紅。果莢沿腹縫線或背縫線裂開,亮出黝黑種子,呈現鳳眼狀,故有「鳳眼果」之稱。
鳳眼果為梧桐科(Sterculiaceae)蘋婆屬,又有蘋婆、頻婆、九層皮、潘安果等別名。古名頻婆除出現於清朝《嶺南雜記》外,甚至早在佛經《妙法蓮華經》已有記載,其中對如來佛就有「唇色赤好,如頻婆果」之描寫。另外,《西遊記》中唐三藏帶領一眾徒兒取經歸來,唐太宗設下國宴迎接時,一系列菜式中,亦有蘋婆果。
厚顏韌皮
鳳眼果最搶眼處是其棕紅色果實,內藏2至5顆深褐色種子,肉質飽滿厚實,而且皮分多層。《嶺南雜記》載:「頻婆果,如大皂莢,莢內鮮紅,子亦如皂莢子,皮紫,肉如栗;其皮有數層,層層剝之始見肉,彼人詈厚顏者,曰頻婆臉。」其實說到外殼,鳳眼果未及栗子堅硬,較易剝開,口感鬆軟,且帶膠質。不過黑殼裂開後又有不同外皮,故被人形容「厚顏」,「九層皮」之名便由此而來。惟不少人不嫌其韌皮,樂意一一剝開,得嘗蛋黃色果肉。
由於種植鳳眼果樹的經濟效益不高,大多用作庭院觀景植物或行道樹,本港郊野甚少遇見,反而其姊妹品種、為香港原生樹木的假蘋婆則較多出現。兩者同屬梧桐科蘋婆屬,果實形態相近,均是果筴鮮紅。一般區別,假蘋婆果葉、果實及種子都較細小,極少人食用。其5瓣蓇葖果連種子裂開之狀,初看頗為駭人,細看有點像海星。
夏天當造
營養方面,鳳眼果蛋白質和熱量頗高,很富維他命,經水煮或燒烤後,是不錯補充體力良品。如家有寵物則須留意,過去曾有新聞報道指出,有狗隻吃了鳳眼果後,身體出現嚴重反應,甚至導致生命危險。暫時已有部分醫學理據支持此說法,建議狗主須加倍小心。
鳳眼果在7月最為當造,6月也有零星出產。其種子成熟時為圓錐形,質感和長相都像栗子,深褐色有光澤,食落帶點番薯味。烹調方面,水煮或烘烤煨皆可。蔡瀾曾說:「到了夏天,香港的蔬菜攤中就賣此種紫黑色果實,但年輕人已不知這是何物。老饕見到口饞,即刻買回來用滾水去掉其硬殼,取出仁來,又剝掉半透明的衣,就呈現黃色的肉,煮個一小時,沾鹽吃鹹的,沾糖當甜品。剝皮後燒烤,更香,其味像蛋黃,但若嫌淡,那就要靠五花腩來吊味了。以豬肉紅燒,鳳眼果更是美味。栗子吃厭了,改用鳳眼果,引起食慾。」除糖煮或紅燒,如蔡瀾所說,用以煲清淡老火湯或糖水也不錯,例如以蓮子、百合、雪耳、白菜和豬𦟌等配料煲湯,清潤香甜。此外,一些栗子菜式也可用其代替,同樣清甜可口。
以下簡單介紹「珧柱豬𦟌鳳眼果湯」,材料包括鳳眼果、桂圓、珧柱、豬𦟌肉、薑和適量調味品。首先煮熟鳳眼果,剝去黑色外皮和淡褐半透明種皮。去皮後的鳳眼果仁質地軟身,顏色偏白或金黃。豬𦟌洗淨以十字切花備用,另珧柱提前浸泡、薑洗淨切片、桂圓洗淨。接着,用薑水將豬𦟌肉汆水及沖洗,除鳳眼果外,將所有湯料倒入湯煲,加適量水慢火煲煮,中途才加入鳳眼果。待所有湯料全熟,便可加鹽調味。素食者可略去豬𦟌肉,又或配蓮子、百合、雪耳等食材煮成糖水。
撰文:黃紫慧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