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5月19日

占飛 忽然文化

名家訪談

配合是次「無中生有」展覽,香港文化博物館邀請香港電影美術學會進行了為期兩年的「築夢人」訪問計劃,記述60位本地美術指導與服裝造型人員的工作生涯。訪問成果分四期在香港文化博物館網站推出,現已刊登的部分,可見有朴若木、文念中、已身故的余家安等美術名家的訪談,內容非常精采,言談間看到各人對於電影美術都有自家的追求和理解。

除了訪談的文字稿外,文化博物館也發布了一段三分多鐘的訪問精華影片,片中擷取多位資深與新晉美術指導的感言雋語,讓觀眾對美術指導的崗位有鮮活印象。有趣的是,在這個片段裏,大部分美術指導都談到工業內苛刻的工作死線、緊絀的資源與人手、來自導演或監製的過分要求等等。影片要呈現美術指導工作的這個面向,無非想帶出美術指導(推而廣之,也是整個香港電影工業本身)靈活、願意拚搏、將不可能變成可能的「奮鬥」精神。

這種「獅子山下」精神的論述,到底我們還須要嗎?回顧八九十年代香港電影工業內許多嚴苛、非人化的工作條件,是否仍要避重就輕地予以肯定,並將當時幕前幕後忍受過的壓迫和無理要求,都講成是一種奇蹟、一種美德?

監製梁鳳英當年曾在《阿飛正傳》製片組做事,電影遠赴菲律賓拍外景的那段不眠不休日子,尤其令她苦不堪言,日日以淚洗面。

梁鳳英在訪問中回顧那段日子,說在菲國捱到了第六天,忽然想通,覺得「這就是拍電影了」。

不是這樣的。拍電影不是苦行,不是受難。電影雖然偉大,但歸根究柢還是沒那麼偉大。以電影之名去將自己身受的痛苦、欺壓合理化、正當化,只是一種逃避和自我麻醉的行為。

撰文 : 占飛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