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6日
看國外中國通們的文章是一種享受,也有啟發性,筆者最愛看的是新加坡馬凱碩、美國羅奇、英國馬丁雅克等。
最近馬丁雅克談中國現代化三部曲就很有意思,可以討論一下。
所謂現代化1.0是1949至1976年,毛澤東領導的時代,馬丁稱之為自給自足的現代化,基本上是蘇聯模式,中國開國由1949至1961年間,有朝鮮戰爭,也有工業化,中國大批留學生赴蘇,蘇聯的計劃經濟(Planned Economy),影響深遠。
六十年代的兩彈一星是美國海歸錢學森等研究成功,當然,蘇聯提供製核基礎,不能抹殺,不過100%國營企業體制,不得不改。1950年,全國文盲率仍是80%,農村更是95%,比大清末年好不了多少,1952年的掃盲運動,加上人口迅速增加,才有第二階段的人口紅利。
現代化2.0是1978至2010年,鄧小平主導的時代,雖然鄧公在1997年就去世,但動力延續,鄧小平28字真言「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着應付、韜光養晦、善于守拙,决不當頭、有所作為」,貫穿這32年,實事求是,解放思想,開放市場,鼓勵外資。
結果最先來的還是港澳台、新加坡和日本,美國比歐洲還遲,被稱為混合式現代化,國企大改革,引入高技術之難,筆者親見官員下海,民營企業由零開始,到2010年已過1000萬家,貿易由十大國營企業主持到千萬家私營企業行動,以幾何式飛漲!
改變世界
現代化3.0是2010至今,馬丁稱之為中國式現代化,中華文化在2.0階段已發揮威力,中國金融業雖然都引入麥肯錫任顧問作出大改革,但並未變成美國式銀行,雖然股價因PE低而未能成為市值最大銀行,只要PE改變期正常,他日一定成為世界最大銀行,相信亦不會太久!
民營企業有華為、騰訊、阿里等科技企業,已可爭一日長短,習近平主導的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亦必成為世界公共產品,中國人口14億雖然已近頂峰回落,而人才紅利才是往後幾十年的主流,美西方再打壓,亦無濟於事,西方不再是「最好」的代名詞,馬丁期望中國現代化是將「重心轉向中國自己的技術,以增加中國式現代化的獨立性和本土性」、「永遠植根於中國歷史和文化中,並假以時日必將改變世界」,旨哉斯言!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