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3日
鹽,用於不同菜式均是調味基礎。當中深具盛名的鹽種,除喜馬拉雅山粉紅岩鹽、韓國竹鹽,法國「鹽之花」(Fleur de sel)亦是鹽界明星,以精緻結晶狀、迷人香氣見稱。
「鹽之花」最經典成品,來自法國布列塔尼區。當地不論環境、氣候、水份含鹽比例等,均造就良好生產條件。海鹽蒸發過程中,於海水表面形成薄薄晶體,宛如盛開花朵,故得美名。簡單用以入饌,立即提升格調,同時呈現食物獨特原味。
鹽之花(Fleur de sel)作為一種頂級海鹽,不似一般食鹽多用於烹煮或前期醃製。這種必須在鹽田耗費數月蒸發而成的海鹽,識食老饕務求用得恰到好處,大多待菜式完成時,直接灑上去提味,其顆粒感為整體增添層次。
要數最享負盛名的鹽之花,莫過於法國布列塔尼南岸Guérande所出產。其成品被認為帶點甘甜苦澀海水味,加上花狀結晶紋理細緻,備受各方食家、名廚追捧。
浪漫粉調
部分鹽之花盛產地區,海上鹽床或因高鹽環境,累積了大量藻類,使水面呈粉橘、粉紅,例如有「死水」之稱的法國鹽鄉老城Aigues-Mortes,其名字由來據說因周遭多為濕地沼澤、湖水不流動所得,當地鹽之花染上粉紅色調,在藍天點綴下,景色甚為夢幻。
一般而言,浮於鹽田面的鹽之花,形狀有如一層薄冰,半透明結晶重疊後,又形成了金字塔狀。沒因高鹽環境催生的粉紅調,鹽份浮於表面,較少接觸黏土時,多偏向雪白透徹顏色。如多接觸黏土,便會帶點灰白。一種被稱為灰鹽(Sel gris)品種,產於海面表層的鹽之花,因於收集之前,已沉至較底部,吸取較多氯化鎂及硫酸鈣,由於已接觸黏土,而帶有些淡灰色。
收集鹽之花過程很講究,採鹽人務求趁鹽份完全沉至底部前鏟起。其中方法是將海水抽入沼澤盆地,待鹽水慢慢蒸發後,收集浮面薄身鹽晶。否則當鹽沉底或受潮而大型結塊時,必須以大型磨碎機研磨。雖然仍是海鹽產品,但已失掉鹽之花的美態。
採鹽姑娘
鹽之花之所以比精製海鹽昂貴,在於必須依靠人力收集,而且生產條件十分嚴苛。不論氣溫、風向及風力,均會影響產量。若遇上下雨天,收成更大受打擊。收集過程不單配合天氣狀況,還要求「快狠準」,採鹽人必須短時間內,基於溫度、風向及風力、濕度去判斷何時為最佳收集時機。
在法國,這些採鹽人稱為Paludiers,他們使用的工具,包括Lousse à fleur木耙,其結構有利於輕輕將鹽之花從水中扒出。每年除了收集期,採鹽人也要負責修復鹽池。歷史上,收集鹽之花多為女性。這是由於鹽晶體非常脆弱,收集動作必須輕柔,出於對兩性的印象,認為適合女士負責。
說到味道,有別於濃縮手法處理的精製鹽,鹽之花水份含量多,加上顆粒粗身形狀,進食時不會立即溶於舌頭,餘韻悠長。此鹽不僅富含氯化鈉,也含有其他礦物質如微量鈣和鎂,讓味道產生微妙變化。
一如美國飲食節目主持和作家Samin Nosrat撰寫,曾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榜著作《鹽、油、酸、熱》中提及,將鹽之花直接用於烹煮意大利麵,亦是一種浪費好鹽行為。正確做法是「把它灑在新鮮生菜、濃郁焦糖醬上,或在焗製朱古力餅乾麵糰時,在放進烤箱前一刻灑在表面,才能吃到鹽本身的爽脆口感。」
鹽之花用法廣泛,除為肉類或沙律調味,不少烘焙師也愛用於甜點上,以創造鹹甜平衡、多層次味覺效果。
撰文:黃紫慧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