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4月25日

吳崇欣 心之旅程

用心理學論平常心

「俗語說要平常心,不就是和我們經常談情緒有矛盾嗎?」

最近在面談時聽到這個問題,有點反思。

首先不必非黑即白,平常心和談情緒本身並無衝突。我們想培養平常心,是指一顆對待所有經驗的平等心。知道生老病死、花開花落是常態,知道變化是無可避免的事;我們抱有這份覺知,也同時有七情六慾。讓自己有更多平常心,就是培養對萬物變化的一份接納。接納事情就是會不斷變化,接納喜怒哀樂都會來會去;那與我們避免談及、感受自己情緒,是不一樣的。

我們的情緒從一出生便已存在。作為嬰兒,我們不會說話但一樣有感覺,一樣會笑會哭。把情緒命名,是人們在長大過程中慢慢學習的事。換言之,能否運用語言準確地描述情緒,是我們須要練習的;同時有些人成長經驗比較坎坷,可能慣性地壓抑自己感受,長大成人後即使有機會被邀請去分享,他們可能心生抗拒或感到難以表達。在心理治療中,很多時會邀請個案談及感受,因為知道自己的感受,往往讓我們更貼近個人須要,更明白自己。

有些人擔心,一觸及感受就會被情緒支配、感情用事或失控,那可能反映了他們與情緒的關係。

可能我們對自己調節情緒的能力未夠信心,或是曾體驗到一接觸情緒便是危險、會被懲罰的,會有不好的事發生,令我們對接近自己情緒自然地心生恐懼。

擁有平常心,並不等同於我們很少去感受。有些人有錯覺,以為一個人很「佛系」,有平常心,就是一個心情經常只維持在狹窄範圍的人,甚至把麻木和平常心混為一談。

其實有平常心也可以同時情感豐富,我記得一個佛教故事大概是這樣︰

師父拿着心愛的杯在喝茶,很開心地欣賞杯子。徒兒看了問師父︰「我們作為出家人,不是應該戒物慾嗎?」師父說︰「這隻杯真的很美,我很喜歡;同時,它在我心中已經破了。」

平常心並非我們不再有強烈感受,可能是因為心裏覺察到萬物無常,而某些東西形態改變但本質無異(杯子和造杯子的物質),那我即使仍有喜惡偏好,也可以抱有平常心去與這種情緒共存。因此,有平常心可能會令我們不易狂喜或狂怒。

利申︰作者不是佛教徒,歡迎指教。

作者為註冊臨床心理學家

www.mindfully.hk

 

[信健康] 用平常心應對問題,心理資訊可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