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6日
「橄欖油+蛋黃=蛋黃醬」,這醬料方程式看似簡單,卻是現代人的長青名醬。除了配搭三文治和沙律,還有其他層出不窮食法,魅力無窮。日本更出現蛋黃醬狂熱族,無醬不歡。
談到蛋黃醬起源眾說紛紜,據說源自十八世紀一場戰爭。當年歐洲列強進行「七年戰爭」,彼此爭奪領土;直至今天,大戰似停未停,引申另一爭鬥——爭論「蛋黃醬始祖」之位。
關於蛋黃醬起源,單從英文名稱「Mayonnaise」演變,已有不同講法。
1750年,法國在一位公爵領軍下,於歐洲「七年戰爭」中,取得首階段勝利,控制現屬西班牙梅諾卡島(Menorca)的馬翁(Mahon)港口。為慶祝勝利,公爵大設宴席。其主廚本打算調製一種奶油混和雞蛋的醬料,不料找了半天也找不到相關材料,於是情急下以橄欖油代替。也有說法,其時這製法來自島上一本食譜,並非法國廚師原創。混合主要材料,包括雞蛋和橄欖油後,蛋黃醬原型便誕生了,味道驚艷。為紀念發源地「Mahon」,醬料被命名「Mahonnaise」,後來慢慢演變成「Mayonnaise」。
誰是誰非?一邊廂有人認為蛋黃醬由法國人創造,另邊廂有人認為源自馬翁人,爭論不休。不論歷史真相為何,後來法國人憑着對蛋黃醬的熱愛,將之慢慢傳至其他國家飲食交化中。不過,說到成功將蛋黃醬商業化,則數美國品牌Hellmann's。創辦人Richard Hellmann及其妻子Margaret Vossberg,將蛋黃醬重新包裝,變得更「入屋」。
愛醬日族
最初,這對夫婦在美國經營小店,同時研製罐裝蛋黃醬出售。後來自家醬料深受歡迎,開始大批量生產,且售予其他商店。及至1922年,他們開設醬料工廠,並不斷改良配方,令產品進軍世界。起初品牌醬料罐上繫上藍絲帶,後來漸漸成為標誌商標。配合報紙雜誌廣告,以及自家設計食譜,Hellmann's進一步令蛋黃醬融入日常,成為世界「名醬」。
當蛋黃醬傳至日本,流行程度幾近瘋狂,甚受年輕一代歡迎。不僅在各種日式料理如炒麵、大阪燒、章魚燒上,可見其身影,不少日本人吃零食時,也會信手拈來,以蛋黃醬蘸吃。始自1925年的天使丘比特蛋黃醬 (Kewpie Mayonnaise),至今攻佔亞洲市場一大份額,更成為不少人童年的美味回憶。針對這類嗜吃蛋黃醬的狂熱一族,日文中更衍生出「マヨラー」(Mayorā)一字,字詞來自「Mayonnaise」,用以形容吃什麼都要沾蛋黃醬的粉絲。
自家調製
各地蛋黃醬風味各有千秋。一般色澤呈乳白色、略帶淡黃,口感順滑,甜香微酸。有些做法加入米醋,色澤或更偏黃,味道較酸。蛋黃醬主要成份是食油,卡路里不低,但只要選用合適食材、不過量,也能炮製出健康料理。例如配搭蔬菜、烚蛋或白肉,製作三文治或沙律是不錯之選。
如果不想假手於人,也可以自家製作,以下為簡單食譜。材料方面,除了新鮮蛋黃,還有適量橄欖油、檸檬汁、醋、鹽、胡椒粉,另可因應口味加入芥末醬。選擇雞蛋須特別小心,因此醬用生雞蛋,故此宜選生食級別。
第一步,在大碗中打入蛋黃,用手打攪拌器慢慢攪拌。之後因應口味添加芥末醬,一來令味道更豐富,二來避免油水分離,讓醬汁更易乳化。然後,慢慢加入橄欖油,每次適量倒入,一邊倒一邊攪,大約攪幾分鐘,醬料便會出現乳化,質地開始濃稠順滑。如果攪拌速度太快,單次混入太多油脂,或出現油水分離。此步驟完成後,便可加入白醋,倒入時可見色澤變淺,然後灑下鹽、檸檬汁或胡椒粉調味,攪拌約數十秒,質地便呈淺黃、順滑濃郁。
撰文:黃紫慧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