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日
以《易經》解釋佛經,不是不可以。東漢魏晉時所謂「格義派」,正是採取此一進路。斷章取義,穿鑿附會,自圓其說便可。但倘若如北宋周敦頤或程伊川所說,一個艮卦就可以概括《華嚴經》,就太誇大了,可媲美李白的「白髮三千丈」。
《易經》是入世智慧,佛經是出世智慧,根本是兩種不同的人生價值取向,就像蘋果與橙,未可相提並論。當然,人間佛教說,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業,完全正確,但次序上,是先出世,後入世。你要做「大慈大悲」的觀音嗎?先決條件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否則「度一切苦厄」都是徒然。
出世智慧是般若,需要觀照心和清淨心的體察,精進不舍的修行,才會頓悟。入世智慧如《易經》,對宇宙規律瞭如指掌,料事如神,但畢竟是全方位的計算,未能跳出三界。難怪由《易經》衍生的《紫微斗數》,便完全迎合世人的追求。紫微四化,化祿、化權、化科、化忌,祿是財利,權是權位,科是功名,忌是避忌,世人大多在四方面打滾,如何可能以入世智慧悟得出世智慧?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利字當頭,什麼「五蘊皆空」,自然都拋諸腦後。若如《菜根譚》所云:「欲要入世,必先出世;欲要出世,必先入世。」則是辯證思維的奧妙。入世和出世,兩者並非緊張的對立,而是相輔相依。
這裏的出世,並非不食人間煙火,而入世,也不是汲汲於功名富貴、活得庸俗卑瑣。出世和入世不是身在何處的區別,而是精神與心靈會皈依何處。
入世,是生活在此岸,立足於人倫日用之道,處理好父母、夫婦、朋友等各種關係。出世,則是精神皈依於彼岸,在精神上有個超越性的世界,心不滯於俗務而超然塵上。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櫻桃花下送君時,一寸春心逐折枝。別後相思最多處,千株萬片繞林垂。唐.元稹 |
上一篇: | 「復活」何其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