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4月1日

伍懷璞 國學與生活

文化瑰寶說端硯(二)

本欄上月介紹了肇慶出產的端硯。端硯始於唐初,發展於宋元,興旺於明清,鼎盛於當代,作為傳統「文房四寶」之一,不僅是實用工具,也是一種融繪畫、書法、雕刻、金石、雕塑於一體的綜合性藝術品,並早已從實用文具發展為藝術品、收藏品,在中國文化史上具有不可忽視的地位和價值。今期,續講端硯文化。

2004年9月5日,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中國文房四寶協會,將「中國硯都——肇慶」的牌匾,授予肇慶。

2006年5月,「端硯製作技藝」成功入選中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端硯製作技藝得到了國家的重視和保護。

專家研究認為,古代文字最初用刀刻,進而用漆書寫,因是用刀和漆,故不必用硯。

商朝時有人發現石墨,將石墨在石片上研磨,這就是最原始的硯。秦漢時期,硯已作為一種研磨工具,被普遍使用。

萬世不朽

隋唐以後,尤其是自宋開始,很多不同材料也用來造硯,除端硯、歙硯、洮河硯、澄泥硯、紅絲硯、砣磯石硯、松花石硯外,還有玉硯、玉雜石硯、瓦硯、漆沙硯、鐵硯、瓷硯等幾十種。其中,端硯、歙硯、洮河硯、澄泥硯被稱為中國「四大名硯」,以端硯最佳。

文房四寶是紙、筆、墨、硯,當中以硯為首。因筆不能耐久,紙久置則酥脆,墨陳失去膠性,惟硯性質堅固,傳萬世而不朽,且硯石作為不可再生資源,具天然稀缺性,加之硯石在製作時被賦予豐富的思想內涵,自古文人士大夫都重視硯,為它著書立說、賦詩題跋者甚多,提及最多的,也是端硯。

端硯最初的作用,純粹是文人墨客書寫的實用工具,石面上無任何圖案花紋裝飾,顯得粗陋、簡樸,唐《唐國史補》載:「內邱瓷甌,端州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

相傳,唐朝中期某一天,一老硯工途經肇慶端溪時,看見有兩隻仙鶴飛落溪水中,久而不起,故心生疑竇,便張網撈捕,但撈起的卻是一塊石頭,這塊石頭上有裂縫,不時發出鶴鳴之聲。

藝術奇葩

老硯工順着裂縫把奇石撬開,竟一分為二,化作兩方硯台,硯邊各有一隻仙鶴佇立在蒼松之上。消息傳開,硯工們紛紛仿製,各展其藝,在硯台上雕以各種圖案花紋。這大概就是端硯從實用品演變為實用工藝品之始。

端硯從唐初至今超過千年,其文化藝術內涵演變過程,可大致描述為:從開始僅供研磨的實用品,到實用品與藝術品兼具的工藝品,再到以欣賞性為主的藝術品。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端硯的文化藝術底蘊愈積愈厚,逐步成為中國手工藝品中的一朵奇葩。筆者認為,端硯的文化內涵和底蘊,在歷史進程中的發展狀況,大致如下:

一、唐初:突出實用性,硯面毫無裝飾和雕工,硯形大多是長方形或方形,硯底多出腳,有的硯底及兩側刻有硯銘。

二、中唐:開始向實用性工藝品過渡,硯台池頭開始雕刻以山石、花鳥及仿古圖案為主的簡單圖紋,構圖嚴謹,線條洗練,風格粗獷,豪放大方。

三、宋代:端硯的實用性與欣賞性並重,除研磨之用,開始重視石品、花紋、雕刻、題材、立意、構圖等,主體突出,造型大方,古樸雅致。

四、明代:對端硯的鑑賞和收藏已漸成風氣,製硯人在設計、造型、雕刻等方面更加獨具匠心,端硯的題材、硯形、硯式、設計和雕工,都有相當發展。

五、清代:端硯在清初已達到空前繁榮,由康熙至乾隆為全盛時期,此時端硯的形制、雕工、石品、花紋等,均有創新和突破,使端硯的雕琢更趨藝術化。

六、近代: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以後,端硯工藝有了很大進步,開始注重因石構圖,工藝更精巧。

現在端硯的欣賞價值、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已放在首位,肇慶生產的端硯,既保持了傳統工藝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同時在造型、構圖、題材、立意上又有新的突破,創造了端硯實用之外的新藝術意境。

筆者翻研資料統計發現,江蘇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華古硯》,彙集了全中國包括故宮博物院在內的多個文物、博物館中所收藏的自唐至清代的194方古硯,其中端硯為91方;《蘭千山館名硯目錄》記台灣林季丞先生收藏的,宋至清代名人硯92方,其中端硯為67方;上海書店出版的《西清硯譜》(清乾隆欽定,從硯的歷史性、藝術性、權威性,均堪稱第一)中,石硯卷共計146方名硯,端硯為129方。

國禮珍品

宋代大藏家蘇東坡、米芾,相傳都酷愛歙硯,乾隆收藏到蘇、米兩人的9方硯,均為端硯。可見端硯被歷代文人墨客所推崇,上至帝王、達官貴人,下至文人雅士、藏硯家所鍾愛。

端硯作為中華名硯,在傳播華夏五千年文化方面,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自唐宋以來即被列為皇室貢品,到了現代,則成了出訪送贈外國元首的國禮珍品。1978年,中國領導人鄧小平出訪日本時,將藝術大師黎鏗所創作的《池頭龍紋》端硯,作為國禮,贈送給日本首相福田赳夫。到了2008年,國家主席胡錦濤到日本國事訪問時,送給時任日本首相福田康夫(福田赳夫長子)的國禮《端溪鼓硯》,同樣出自黎鏗之手的。

撰文 : 伍懷璞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