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2月23日

劉知行醫生 家庭醫學

普通科門診公私營協作計劃
一人一家庭醫生

政府早前公布了《基層醫療健康藍圖》,其中一改革方向是建立社區基層醫療系統。

當中較為吸引筆者眼球的,是強化「一人一家庭醫生」概念。

巿民對於家庭醫生概念並不陌生,然而親身體驗過的卻不普遍,尤其經濟能力有限之巿民。假若不論貧富也可受惠於「一人一家庭醫生」,從而獲得以人為本、適時適切的全人治療,那就殊不簡單。

有些人,他們偶然生病時會找固定的私家家庭醫生求診,可是,每當發現自己患上慢性疾病,例如血壓高或糖尿病等,隨即要求轉介往公立醫院或政府門診跟進。這不是由於醫生沒有相關專業知識或藥物配套,更不是互信關係出現了裂縫。為何非走不可?說穿了,一切也是錢作怪。

捉襟見肘

患有慢性疾病人士一般需要定時覆診,天天服藥,年年檢驗。

隨着年歲漸長,病患還可能加深或增多,治療也更為繁複。倘若病人繼續由私家醫生跟進的話,每年所需支付醫療費用不菲,還有增無減。

按政府數據顯示,2022年第三季就業人士每月就業收入中位數為兩萬元(撇除外籍家庭傭工後),即近半數本港巿民每月工作收入低於此中位數。加上還有很多沒有就業的人,如已退休長者、待業人士等,社會上確實有不少人是不怎麼富裕,在扣除昂貴的生活開支後已捉襟見肘,焉能應付永無止境的醫療費用?折衷之計,唯有進入公營系統跟進。

究竟公立門診有沒有家庭醫生呢?病人若轉去公營家庭醫生跟進不是一樣嗎?現時,香港家庭醫學專科培訓,大都在公立醫院、公營的家庭醫學中心或普通科門診進行。有不少已完成受訓的家庭醫學專科醫生,今天仍堅守於各公營門診服務巿民,所以公營醫療裏家庭醫生是不缺的。只可惜,基於運作上的限制,他們較難實踐「一人一家庭醫生」這理念。

門診有很多慢性疾病患者,有部分會有預約安排,當中有些病人可由相同醫生跟進一段時期,直至該醫生被調遷往別的診所工作。由於覆診期太長,期間難免會患上偶發性疾病,或原來疾病的病情有所轉變,那時候,要見醫生就須要另行預約了。嘗試過預約門診看病的人必有所共鳴:那是一籌難求啊!因為求診者實在過多。假使有幸給你預約成功,對不起,你不能選擇醫生;醫生也不能選擇你,一切皆由電腦系統隨機分配。若然每次求診都由不同醫生診治,這跟四處逛醫生(doctor shopping)有分別嗎?有,就是連選擇誰人的權利也失去了。

紙上談兵?

醫管局於2014年中推出了「普通科門診公私營協作計劃」。於門診覆診的慢性疾病患者,部分有機會被邀請並獲轉介到社區內私營診所去,他們可自行選擇一位私家家庭醫生來長期跟進。這計劃除了推廣家庭醫生概念外,亦有助紓緩普通科門診服務的需求和加強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的使用。

在計劃下,每名病人每年可享有最多10次資助門診服務,包括診治慢性疾病和偶發性疾病、於私家醫生診所獲配指定藥物、並可獲轉介指定地點接受相關化驗和X光檢查服務。參加計劃的病人每次就診只須繳付跟普通科門診服務相等的收費50元,至於符合資格獲得豁免者則不用支付任何費用。

這普通科門診公私營協作計劃,可算是政府如今要推行的「慢性疾病共同治理計劃」之雛形。筆者認為此計劃很有意義,也樂於參與其中。最美之處,是它讓經濟負擔能力有限的巿民,也享有機會來親身體驗「一人一家庭醫生」之好處。在可選擇誰來給我看病的前提下,醫患互信關係可輕易建立起來,為提供全人治療奠下了重要基礎。

還有,比起公營門診,看病更為便捷和容易。公營門診大都是下午5時停止服務,以往病人或須要額外請假應診,如今即可安排放工後才去見私家家庭醫生。少請一天假期,對不少基層打工仔來說就是多一天來掙錢呀!同時,預約看病也比以前輕易得多,不用再時刻拿着手機跟人搶籌。政府若能大力推廣此計劃,惠及更多普羅大眾,那麼「一人一家庭醫生」就不再只是一個動人的口號了。

柳暗花明

截至2022年底,於全港18區共有600多名私家醫生參加計劃。以現時基層醫療名冊約有2600名醫生來計算,即當中只有大概四分一人參與。這數字相比起數量龐大的需求,可謂杯水車薪,令計劃難以大幅度擴展。

以筆者認識的家庭醫生中,有些不願參與計劃、有些中途退出了,箇中理由眾多,也沒有所謂對與錯。任何計劃都不可能完美無缺,只視乎人看重的優點和價值在哪兒。

要實現「一人一家庭醫生」這夢想,作為主角之一的家庭醫生不能一直作為旁觀者。只有積極參與其中,才能讓政策不斷優化,邁向完善。

前路不明確,甚至「山重水複疑無路」,但踏出一步去探索總比原地踏步為佳,或許就在不遠處,便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www.hkcfp.org.hk

撰文:劉知行醫生_香港家庭醫學學院

 

[信健康] 探討社區基層醫療系統,健康資訊派用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