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2月20日

張綺霞 訪談錄

改善陋巷面貌 打造溫情社區
深水埗兼善里居民組織

深水埗有一處名為「兼善里」的地方,是兩個舊樓群之間的一條闊巷,從前堆滿垃圾,老鼠橫行。在這一帶多是超過60年樓齡的「三無」唐樓,沒業主立案法團,沒居民組織,也沒管理公司,加上劏房多,住戶間甚少交流,沒有人收垃圾或清理公共空間,慢慢形成垃圾山。

一班街坊在慈善組織幫助下成立兼善里街坊關注組,決心改變這裏的面貌,過去數年定期舉行清潔垃圾行動、擺放街站作調查和宣傳、約見政府官員等,終於讓兼善里回復生氣。其中4個成員更組成「猛男四人組」,在進行清潔和社區工作之餘,亦替區內有需要人士提供上門維修服務和派發物資等,為這即將清拆重建的老區增添溫情。

採訪當天正值兼善里街坊關注組發起的一年一度大掃除行動,4個猛男在不同樓宇中跑上跑落,清理公眾地方的垃圾和洗樓梯,異常忙碌。他們都已屆中年,可是走九層樓梯也不見氣喘,更爬上天台高處打掃,將人們棄置在天台的大型床褥搬走,身手敏捷。

這4位男士分別是50歲任職裝修的德明、60歲從事清洗冷氣工作的阿譚、42歲做升降機維修的阿源及60歲的士司機阿鴻。參與關注組數年來,他們已經做過多次清潔義工,每逢大掃除最辛苦,他們會聯絡食環署幫忙收垃圾,裝滿幾輛垃圾車。

他們記得當初天台和街道一樣,垃圾堆積如山,多是難以搬落樓的大型垃圾、裝修的建築廢料,更有沉重的石頭、衣櫃等,曾引發火警,非常危險。將龐大的垃圾抬過層層樓梯到樓下,是非常艱辛的工作,阿譚笑言:「我們有數十個義工也不足夠,要不斷走上走落,腰骨都斷。」最誇張的是一次過在天台清走三十多張床褥。阿源補充:「都是一群街坊一起逐步清,一天清不完。」清理完成後,他們擺街站宣傳,勸導街坊不要隨意在天台或樓梯間棄置垃圾,特別是可能帶有病毒的口罩等。阿譚解釋:「這裏劏房多,社區太複雜,很難組織起來,都是各家自掃門前雪。要靠這些行動跟別人聊聊,打好關係,如今垃圾棄置的情況改善很多。」

昔日老鼠橫行

如今兼善里潔淨寬敞,有不少店舖和食肆,5年前並非如此。說起昔日的惡劣環境,大家都印象深刻。阿源是內地來港的新移民,住在兼善里約5年,一搬來就發現街道被垃圾掩沒。當時全條街只有一個垃圾桶設於街尾,為求方便,居民習慣把垃圾棄置在大廈出入口外面,無人清理。「覺得很震驚,有天更看到二十多隻老鼠在垃圾堆中聚集,感覺大陸甚至比香港還乾淨。」

5年前搬入的德明也有同感:「就算是大男人也不敢走進去。」住兼善里13年的阿譚解釋此情況已維持多年:「環境比街市還差,老鼠當這裏遊樂場一般,我們只敢走外圍的街道進入大廈。」

阿鴻在此住了10年,雖然對街道衞生很不滿,卻不知可如何幫忙,大約三四年前,他認識了一班關注組的街坊,看到他們定期聚會,努力改善四周環境,決定參與,「想盡自己一分力幫忙」。其他猛男也在同期加入。阿源補充:「我有孩子,希望他能在乾淨的社區成長。」

縱然這些年來,不少街坊跟政府部門投訴過垃圾問題,但個別的聲音始終比較弱小,為累積更大力量跟政府不同部門周旋,他們設立街站,進行街頭問卷調查,一班街坊輪流當值,做了一個星期,收集了數百份答案。阿譚解釋:「一個人去投訴多數不獲理睬,要有數據,要有很多聲音,才能吸引他們到場看看,跟我們聊聊。」

阿鴻表示,改變是緩慢推進的,一班街坊經常約見食環署等反映意見。從一開始決定多放兩三個垃圾桶,發現也追不上垃圾棄置的速度,於是增加每天清垃圾次數,到今天終於乾淨整潔,更有了新開的食肆,成為街坊的聚腳點。阿譚滿意地說:「我們的努力都是值得。」

關注組是在香港明愛基層組織發展計劃下協助成立,由社區投資共享基金資助。除了清理垃圾,他們還推舉街坊成為每幢唐樓的樓長,觀察和轉達居民需要。關注組每個月在天台開一次會,每個街坊都可帶備家中摺凳來坐,一起討論社區中有什麼問題和改善方法。有時關注組也擺街站進行調查或提供協助,阿譚解釋:「就算我們未必認得每個街坊,起碼他們認得我們是做事的人,有時會主動提供幫助,一切都方便很多。」

區內大約有1200戶劏房及板間房住戶,很多都是基層市民,疫情時關注組自發為確診或居家隔離的住戶送食物及物資,收到機構捐助後,也會親自上門送防疫用品。阿鴻解釋:「這條街住了很多老人家,不是那麼容易下樓,很多時需要身邊的人多做一些。」

義工幫忙修葺

自從巿建局在2021年9月啟動「兼善里/福華街」重建項目以來,大家都等待遷出的確實日子,可是重建消息出來後,生活環境變得愈來愈差,例如公共照明、大閘、排水管及樓梯等日久失修無人理會,業主也不願承擔。如果年長街坊有需要,或公共地方需要緊急維修,關注組都會協助。曾有一個住閣樓的婆婆求助,指天花板的石屎如下雨般剝落,業主懶理,最後要靠義工上門清出6袋泥頭。

多次參與維修工作的德明感嘆:「很多業主都不願意繼續花錢在單位上,有些單位損壞很嚴重,例如窗戶玻璃快掉下也不管,唯有靠我們這些街坊做,起碼確保每個人安全。」由於租戶需要留守單位等待巿建局安置,有業主竟趁機瘋狂加租,加上搭棚架引致盜竊等問題,他們去年進行詳細調查,將逼遷、衞生變差和維修狀況等向傳媒和政府部門反映,喚起關注。

除了關注區內問題,他們每逢節日亦舉辦慶祝活動,例如一起包糭送贈街坊和布置聖誕裝飾等,更邀請少數族裔一起歡慶他們的節日,彼此感情變得更深。阿源最難忘慶中秋的盛況:「將天台清理乾淨後,我們在中秋節舉辦上天台一起賞月的活動,原以為只有二三十人響應,誰料最後每個天台都擠滿人。」

雖然每天為口奔馳,他們很願意在假期抽空,不覺得自己被「搵笨」,阿譚認真地說:「幫助區內獨居長者,就如幫助家中年紀大的父母,社區和社會就如一個大家庭,都是互相幫忙。」德明附和說:「看到阿婆阿伯如此感激,自己也開心。希望社區中的下一代能傳承這精神。」

問到家人是否支持,他們一致說支持,但德明笑指起初老婆曾介意,「每天開工,難得假期也無法陪她。後來我拉她一起出來做,慢慢她受到感染,體會幫助人的快樂。」阿源會帶上兒子一起:「如今小孩子整天對着屏幕,世界很封閉,我帶他出去一起做義工,看看這個社會是怎樣,也希望我能成為他的榜樣。」

在各方努力推動下,阿譚感覺如回到幼年在屋邨充滿人情味的氛圍,「整個社區很溫暖,空閒時我也會落街逛逛,看有沒有自己可以幫忙的地方。」他希望透過義務工作扭轉人們對劏房戶的刻板印象,不要認為是沒有力量的一群,「這個社區有很多不同的人,其實我們也可互相幫助。不應該用住的地方去界定一個人。」

搬遷在即,阿源坦言捨不得:「住下來,我也很喜歡這個社區,街坊彼此熟悉,互相關心,除了每個月開會至少見一次面,有時會一起吃飯,比住公屋回到家馬上關門好。」德明表示,無論什麼時候離開,他們依舊會落力參與義務工作:「想堅持做到最後,到大家都搬走為止。」

撰文:張綺霞

[email protected]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