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6日
直至十五世紀前,中國、印度等東方國家一直壓倒西方國家。西升東降,始自美國芝加哥大學歷史系教授彭慕蘭提出的「大分流」年代。
傳統觀點一致認為,大分流發生於歐洲科學、資本主義和工業興起的1750年左右。
歐洲脫離「黑暗的中世紀」後,德國發明家古騰堡發明鉛字活字印刷,生產大量書籍,普及各種知識,帶來科學新發現和科技新發明,產業由人手轉而機械化,生產力大大提高,孕育了資本主義。反之,1368至1912年的明、清兩朝,依然是以農業為主的社會,不鼓勵商貿。朝廷滿足於維持穩定,沒有體制革新和經濟增長,愈來愈落後於西方。
生於英國的歷史學家伊懋可(Mark Elvin)指出,宋代(960–1279)雖然在生產力、技術、商業、文化等等都領先世界,可是到了明清兩朝,一切自給自足,不假外求,遂不思進取。而巴西經濟學教授José Luis Fiori認為,歐洲在新教打破了羅馬教廷的霸權後,出現了眾多民族國家。
這些國家有別於古代城邦之處是:政府中央集權,經濟商品化和稅收貨幣化。宋代外交複雜,已經出現同樣的變革,但宋朝滅亡後,明清恢復大一統的帝國。用時下話語說,經濟只有內循環,對外,毋須跟周邊國家作經濟和軍事競爭。沒有競爭,加上中國人口增長快速,提供大量廉價勞動力,何來動機發明和使用機械提高生產力呢?由官到民,量入為出,經濟發展由是停滯。
不進則退
相反,歐洲諸國競爭劇烈,英、法、西等大國不斷結盟,互相攻伐,戰爭頻仍。當時的戰爭跟古代戰爭不同,後者或為佔地、掠奪奴隸,或為宗教分歧,或為光榮。戰爭耗費大量錢財。大大小小的國家,若不求富求強,隨時主權不保,成為附庸國。威尼斯能在九至十二世紀成為強大的商業共和國,皆因貿易蓬勃,經濟繁榮,富起來就軍力強,打了許多勝仗。1204年還佔領了君士坦丁堡,敲響了拜占庭帝國的喪鐘。Capital一字,在此時多了一個意思,解作資本,即用以謀取利潤的錢財。
權力需要不斷行使和增加。有權而不用,何異於錦衣夜行?擁有權力的人,總要追求更多、更大的權力。正如歐洲社會學家Norbert Elias說的:(面對激烈競爭的國家)Those who do not rise, shall fall。十六至十八世紀歐洲諸國都採用重商主義(mercantilism)政策。José Luis Fiori說得好,當時的重商主義,並非亞當史密提倡的自由市場和自由貿易,而是國家的一把尖刀,為商家和資本家全球擴展市場、謀取利潤時,以武力擊退競爭對手之用。
這個時期的歐洲諸國都是帝國主義者,無法在歐洲侵略,便贊助探險家飄洋過海,在海外建立帝國,又掠奪他國的天然資源,如西班牙掠奪南美洲的黃金和銀,或掠奪他國的產品,如香料、咖啡、茶葉、糖、棉花、鴉片等等,或在非洲買賣奴隸和剝削廉價勞工,或為己國商品擴張市場,既可促進國內經濟繁榮,政府亦可增加稅收,支援國家的軍事行動。
良性循環
以大英帝國為例,美國獨立戰爭(1775–1783)時,歲入增至1200萬英鎊。1815年才結束的拿破崙戰爭,更增至2800萬英鎊,佔當時GDP的18%。
根據荷蘭經濟史學家Jan de Vries的推算,2800萬英鎊可以買到30億公克銀。鴉片戰爭期間,清朝歲入大約買到112億公克銀。以當時英國本土人口少清朝約20至25倍,歲入竟逾清代的四分之一!
大英帝國如此財大氣粗,皆因其殖民地遍布亞、非、澳洲及兩大洋,促進了國內資本主義的發展。國家愈強大,海外市場愈多,經濟便愈繁榮,政府稅收愈豐厚,軍力愈強。這是個良性循環!
José Luis Fiori因而認為,「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之說法是錯了。資本主義在最初階段,就需要帝國主義為資本發動戰爭,因為資本並不喜歡自由市場,而愛壟斷市場,故要開展貿易全球化,便要政府發動貿易戰。
他的結論是,資本主義得以在歐洲開花結果,而無法植根於比歐洲諸國更先進和富裕的中國,皆因歐洲分裂為許多民族國家,軍、商一氣,權、錢一體,還有競爭或戰爭。
撰文:占飛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勤勞工作 榮耀上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