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3日
所謂做冬,即是慶祝冬至,傳統講法是「冬至大過年」。對於身處亞熱帶的香港人來說,做冬可能只是人做我又做,不太明白為什麼要特別重視冬至。若然你見識過太陽在下午3時消失的滋味,就可以體會到慶祝冬至的深層意義,因為過了這最黑暗的一天之後,太陽伯伯復活過來。
冬至是每年的12月21或22日,英文叫做Winter Solstice。不要誤會只有華夏文化才有做冬這玩意兒,北半球很多國家都有類似的活動,甚至有歷史學家認為,12月25日的聖誕節實乃源於慶祝冬至。
基督宗教文化未普及之前,歐洲部分地區的「異教徒」慶祝冬至的節日叫做Yule,然後信奉耶穌基督的傳教士來了,把慶祝耶穌生日(確實日期根本無人知曉)和慶祝冬至結合起來,家裏擺放一棵樹的習俗正正源於Yule。因此,歐洲至今仍然有人將Yule和Christmas視作同義詞。
踏入秋冬季節,北半球的日照時間愈來愈短,黑夜似乎沒完沒了,讓人感到太陽伯伯垂垂老矣甚至奄奄一息,黑暗勢力蹂躪蒼生。冬至是轉捩點,這天之後日照時間愈來愈長,最長的那天是半年後的夏至,英國是晚上9時仍未日落。於是乎,冬至的象徵意義乃「光明戰勝黑暗」,適合一家大小共聚天倫,同時適合歌頌耶穌誕生拯救世人。
太陽死而復生又是怎樣形成的呢?那是因為地球軸心傾斜,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以不同的角度,與太陽構成不同的距離,這亦是北半球冬天、而南半球夏天的原因。
當你明白了冬至的底蘊,團團圓圓做冬吃飯應該更加快樂。請記住,黑暗盡頭就是光明。
(編者按:林創成最新著作《嚮往發呆4──伴疫歲月》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