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1日
每星期想動筆推介《命懸2000呎》,每次都擔心已落畫(本欄截稿與刊登自有時間差),結果它每星期繼續公映下去,口碑載道,欲罷不能,尤其適逢港產片佔着鬥破紀錄的檔期,《命懸2000呎》才是不靠謝票的真奇蹟。
說到口碑,兩套男神大作固然洗板,但某些人總唱唱反調,唯獨這部,至少我Facebook所見,近乎無劣評,相當難得,中間沒涉及多少行家吹奏和獅子山精神(唔睇唔係香港人),理性消費。有沒有同情分呢?有一點,看牌面即知,細卡士細budget,雖則高空拍攝考工夫,兩條女一個塔,肯定不算大製作。觀眾口味很微妙的,通常崇尚大製作,但低成本到簡無可簡挑戰極限,或會觸發他們的好奇——當然不可能次次奏效,掌握到就發達啦。
爬塔驚魂,其實接近電影初心。電影發明之初,連劇情都談不上,拍些開快車或馬戲團危險動作,即廣受歡迎,因為直接感官刺激嘛。由黑白默片到現代影音逼真,效果大躍進,但要求也大躍進,如何重現「畏高症」呢?如何玩足個幾鐘呢?又觸發好奇。聰明的你應知道,在大戲院必比等串流平台上架過癮,於是造就《命懸2000呎》映期超長。
另方面我好奇,被困的原因呢?以前訴諸災難,例如沖天大火、絕地浩劫,今次一看簡介,啊,只為打卡,卻不牽強,網紅呃like的確做得出,合情合理吖!本欄介紹過的台片《咒》和《殭屍校園》都關YouTuber惹的禍。尖沙咀8月更發生青年天台玩極限運動「飛躍道」而墮樓身亡……
少見多怪,現實已經見怪不怪。
我懷着這樣心情進場。
故事展開,女主角倒不純貪玩,乃因一年前男友與她攀山時失足喪命,在網紅閨蜜慫恿下,決意爬上2000呎電視塔撒骨灰,還男友遺願,走出陰霾,遂結伴闖關。問題來了,是否就所謂「在哪裏跌倒就在哪裏站起」呢?經一事長一智、見過鬼怕黑,豈非也是古有明訓?角色經常提及「生命短暫……」你可以駁下去「所以要珍惜生命」,她卻接着說「所以要試到盡」。片商大概意識到惹鼓勵模仿之嫌,反覆申明,也值得我們深思。有人說近代歐美崛起全賴冒險精神,冒險與玩命其實難以區分的,兩女爬電視塔是入禁區,但帶齊安全裝備,爬樓梯一級一級,卻沒料到鐵架日久失修。
此類片,最重要資料蒐集,夾雜冷知識作伏筆,使觀眾覺得有根有據,在關鍵轉折恍然大悟,便稱之醍醐境界。這方面,港產片往往做不足功課,未能予人說服力,先入為主認定編劇吹水,有時頗冤枉的,希望日後能夠增加信心。
臨場感,無可挑剔,我是個容易畏高者,全程手心冒汗,深陷恐懼。導演用盡十八般鏡頭角度、聲效、剪接、表情反應、幻覺,在平面銀幕營造三維立體空間。可以說,一切半空高處可能發生狀況、危機和求存之道,都刻畫入微,且不斷產生到新高潮,嘆為觀止。為啥我說它成本不高呢?有了無人機航拍,並非大製作專利,考的反而是鬥心思。生死茫茫,放開懷抱,兩女互訴心事、爆秘密、懺悔,文場戲同樣飽滿,妙在首尾呼應,環環緊扣。
有趣是,本片省略了解決的情節,照計也精采吧,你會戥搜救員奮不顧身不值。貪玩請勿連累他人,乃社會共識,再一次,電影迴避了敏感位。
撰文 : 余家強
(編者按:余家強最新著作《佛系推理》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活化「基層醫療」 處理「長新冠」負擔(之三) |
上一篇: | 國民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