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19日
紐約藝術圈競爭激烈,山口歷(Meguru Yamaguchi)是少有能在時尚圈和藝術圈得到認可的藝術家,曾和三宅一生、Nike、UNIQLO等品牌合作。但他也曾經歷過一段困頓的日子,數度投考東京藝術大學不成功,隻身到紐約闖蕩時為了維持生計,更做過幾年「豬肉佬」。
但作為有深厚時尚背景的人,他很快就找到自己的出路,從街頭文化、西方及日本藝術獲得啟發,創作出一種抽象立體筆觸的作品,沒有畫框,筆觸本身就是畫作的形狀,並且得到很多時裝界朋友邀請合作,打響名堂。他認為無論從事什麼創作,最重要是衝破既有框框,將不同藝術融合再創造出新意。
山口歷在日本潮流聖地澀谷成長,自小與時尚文化淵源甚深。父母均從事時裝設計工作,父親更在日本成立時裝公司Ozone Community,旗下的品牌有Ozone Rocks,以及知名設計師北村信彥主理的Hysteric Glamour,後者因為木村拓哉、中島美嘉等藝人的喜愛而聲名大噪,成為許多人追捧的潮牌。
作為這些品牌背後的推手,山口歷的父親儘管非常忙碌,在空餘時間仍喜歡研究視覺藝術,「我記得他從紐約Tony Shafrazi Gallery買來巴斯奇亞(Jean-Michel Basquiat)和華荷(Andy Warhol)的海報,與草間彌生八十年代的無限網(Infinity Net)系列油畫放在一起展示,當時她不像今天那麼有名。」
要像父親做出影響力
耳濡目染下,他從小就對時裝有獨特觸覺,在高中時更受到裏原宿運動影響,愛上街頭文化。裏原宿運動是指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千禧年初,多個日本潮牌於東京的裏原宿逐一崛起,影響了整個日本及亞洲的街頭潮流文化,當中知名的品牌有Neighborhood、A Bathing Ape、Head Porter等。「『街頭』這一個字由日本時尚界創造,我就是在這個浪潮中成長。」
從中他深深體會到,時裝要具原創性,才能在眾多品牌中突圍。「我父親曾經說過和具體美術協會(前衞藝術團體)領袖吉原治良(Jiro Yoshihara)一樣的話:『不要模仿別人。要做出沒有人見過的東西。』我從小就被這些指導影響,一直在思考什麼是原創?什麼是真正震撼人心的好作品?什麼是從未有過的作品?這種成長背景根深柢固地影響我。」
雖然熱愛時裝,他從沒想過要走父親的舊路。「我小時候父親很少回家,都是留在公司做各種時裝設計創作。」他對父親在家中的缺席沒有埋怨或責怪,「我沒有特別因此感到孤單」,只是覺得自己不適合這方面的工作。「看着他那麼忙碌,我覺得自己沒可能應付得來。」說到這,他不忘補充:「原來藝術路同樣不容易。」
他還記得1998年自己還在讀中學,當時青少年都愛用黑色單肩購物袋,唯有Hysteric Glamour的黃色單肩購物袋突圍而出,在街上非常搶眼,就連他喜歡的一個女同學也說想要。他笑道:「從那天起,我從心底敬佩父親。」他開始萌生一個模糊的想法:自己要像父親那樣做出影響力,由此想到創作街頭相關的藝術,「我想通過藝術做一些有趣的事情,讓青少年和成年人都受到感染。」
為了達成夢想,高中畢業後他入讀藝術預備學校,學習各種傳統繪畫技法,一心要考入殿堂學府東京藝術大學,成為職業畫家,但嘗試過三四次均失敗。「我已記不清花了多少年時間嘗試考進去,那是我很受創的經歷。」他當時每天不斷練習,包括臨摹石膏、古典靜物畫、繪畫自畫像等,「就像每天都進行強力的肌肉訓練一樣。那時候我才21歲,一邊畫一邊問自己:我真正想畫的是什麼?」
在最後一次被東京藝術大學拒絕後,他更迷失,就在此時,他看到紐約知名街頭藝術家的多個作品,「2001年,KAWS在東京舉辦的個展讓我印象難忘,很渴望到紐約去看看。」碰巧在紐約發展了好一陣子的畫家松山智一回到日本做展覽,山口歷也有去幫忙,了解到一些情況後,他萌生到紐約闖蕩的念頭,於是在2007年決定到當地為松山智一的畫室任助手,5年後離開畫室,成為獨立創作的藝術家,一直留在那邊發展。
蘇豪看展打破舊觀念
他笑指,本身只是將去紐約當成一個短暫的心靈轉換之旅。但在蘇豪區看到美國女畫家Kristin Baker的展覽後,想法有很大改變。他形容當時如狠狠被錘子敲中頭部,「我所有根深柢固、先入為主的觀念全被粉碎。由那刻起,我決定要住在這座城市,迎接更多相似的藝術邂逅。」
起初離開畫室獨立發展,寂寂無聞的他無法靠繪畫維生,為了應付生活開支,他在時尚區NoHo一家肉店做兼職肉販,但絲毫不覺得委屈。
「這家店的建築曾是巴斯奇亞工作室所在,它對我來說有重要甚至近乎迷信的意義。」就在這段困頓的時候,他找到了自己專屬的繪畫風格:交錯相疊的立體筆觸。
「還記得那時我已在肉店工作了3年,一個初夏的夜晚下班後,我漫步在布魯克林的Bedford Avenue上,突然腦海中浮現一個影像:梵高和白髮一雄的筆觸從畫布上飛升,重新被塑造成一個立體形狀,再在一個我未見過的巨大畫廊空間中呈現。」
他興奮地跟剛來紐約發展的畫家朋友中西伶(Rei Nakanishi)分享,開始一起嘗試做各種立體的筆觸實驗,過程經歷無數次失敗。「就像在一個未被開發的沙灘上找那塊最不平凡的石頭,我拚命地找,找到指甲剝落仍在沙子裏挖。」
起初他創作的作品都是以具象為主,有風景和人像,或是將書法和繪畫拼貼在一起,後來他覺得這些形式都似曾相識,不夠獨特,隨後決定用筆觸為主角,畫作因而更趨抽象。他發明一種「剪下及貼上」的技法,先將厚厚的油畫顏料用大筆畫在膠片上,形成鮮艷立體的筆觸,再等其乾透、刮下來,互相重疊或剪開拼貼。他表示這是受hip-hop音樂影響,hip-hop歌手喜歡將現成音樂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再造,是典型的街頭創作手法,他也同樣,「將書法和筆觸拼貼,就像改變了原有的觀點,做出不一樣的事情。」
嘗試了好一陣子,他在2016年創作出「界外」系列,真正將筆觸變成立體,認為這才叫「真正原創」的作品。「畫畫很多年才做出這成果,我不屬於任何藝術畫派或公司。」他認為,作品某程度上是源自離家在外的隔絕生命體驗。「我已經10年沒有回日本,雖然我經常在夢中回到我居住的社區,與家人朋友見面,這些遺憾都成為我要超越框框的動力。」
「山口歷:得心應手」作品展(蘇富比藝術空間)今天是在港舉行的最後一天,雖然這次他無法親身來港,仍很想本地觀眾透過這個展覽了解他更多。這些年來,他幸運地遇到很多幫他一把、啟發他的人,例如不少設計師朋友都邀他合作,將作品放在衣服和鞋履上,漸漸打響知名度。而紐約的音樂界朋友也為他帶來很多創意靈感。
他舉例,向井修二曾以符號填滿大阪爵士樂主題咖啡廳「Check」,作品正呼應爵士樂特色,具體派畫家和爵士樂、hip-hop音樂有很多共通點,除了要求技巧和理性規劃,亦有即興成份,以此突破既有框框。而他這次在香港展出的多個典型筆觸作品系列,很大程度是受美國鋼琴家Robert Glasper啟發,「他將不同音樂風格融合,轉化創造出新形式,就像我的藝術與街頭文化交織在一起那樣。」
山口歷小檔案
出生年份:1984、出生地點:日本東京
現居地:美國紐約布魯克林區
圖片提供:蘇富比/Meguru Yamaguchi/Goldwood Artworks/
山口歷工作室(Andrew Acacio攝)
撰文:張綺霞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