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9月16日

馬俊豪中醫師 百科齊放

中醫淺談皮膚敏感

近年,不少人都向中醫求助,希望處理其皮膚敏感毛病,部分反覆發作的病人,甚至希望可以根治這難纏的問題。

事實上,中醫學上並無「皮膚敏感」這個病名,但根據其症狀,例如陣發性的皮膚搔癢、風團、脫屑等,其實已經包含在中醫學的「風搔癢」、「癮疹」的範圍內,當搔癢至出現皮疹時,就已屬於較嚴重的「濕瘡」範疇了。

正如現代醫學所指的致敏原,中醫學理論亦有提出「外因」和「內因」兩種引起皮膚敏感的致病因素,「外因」包括外感風熱、風寒、風濕之邪,可以理解為患者在感冒後,或是處於令其皮膚感到不適的氣溫和濕度(如颱風前、較乾燥的冷鋒南下等),甚至是皮膚直接接觸了一些致敏物品(如化妝品、油漆)等情況。

更重「內因」

相對於「外因」,中醫學更強調「內因」對於皮膚敏感的重要性,由於患者先天稟賦不足,腠理肌膚失密,或衞外不固,汗出受風,便會較易受上述的風邪侵襲,加上其平素體弱,氣血不足,不能及時把外邪疏泄透達於體外,風邪便會鬱於皮毛肌腠之間,正邪一旦相搏,便會誘發皮膚敏感。

此外,如果患者本身脾胃虛弱,祛濕功能較差,而又飲食不節,過食辛辣、膏粱厚味之品,可令脾胃進一步失調,濕熱困脾,化熱動風,亦可誘發此情況。

最後,患者亦可因精神太緊張,導致肝鬱不舒,氣血失和,風邪內伏而發病。

治療方面,中醫會按病人的發病史和體質,給予相對應的中藥治療,強調要處理「風」、「濕」和「熱」的問題之餘,更會適當地調理脾胃,預防其反覆發作。

正因為中醫可根據患者發病當時的症狀及體徵表現,以及其過往相關的病史,亦會考慮當時的天氣、所處地方的特質等因素,亦即是「因時、因地、因人」,從而給予病患比較個體化的治療,當中較為常用的是內服相對應的中藥,例如是被判斷為濕熱證的患者,可能就會被處方一些清熱祛濕類中藥,常用的包括白鮮皮、黃柏、土茯苓等。

外治方法

除了內治法外,由於皮膚處於人體的外層,外治法亦是治療皮膚病的常用手段,它能直接作用於患處,除了起效快外,亦能避免內服中藥時可能產生的胃腸道反應,加上相對於要求用藥較個體化的內治方,外治的處方用藥則較看重個別中藥的特性,能統一地外用於屬於同一種皮膚病而有不同證型的病人身上。

常見的外治法包括外洗法、熏蒸法等,主要是透過把外用的中藥煎煮,前者用藥汁浸洗患處,而後者就把藥汁不斷加熱,讓其變成蒸氣而作用於患處;此外,中醫亦會根據皮膚的狀態,而把外治方製成不同的劑型,如製成油劑或膏劑,使用於患處時更能滲透較厚或本身較乾燥的表皮,亦能改善水劑未能較長期停留而起到作用的弊端。

臨床上亦可配合針灸,甚至推拿以輔助治療;不過治療以外,中醫亦強調需調整任何可影響病情的因素,主要就是壓力、飲食、勞逸、接觸致敏原等,才能更有效地控制皮膚敏感的反覆發作。

作者為註冊中醫

 

[信健康] 中醫治療皮膚敏感,醫師資訊可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