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9月2日

張綺霞 訪談錄

天然物料進行復修工程 綠惜地球義工隊留住山徑自然美

香港郊野公園不少山徑由人手以天然物料砌成,成為美麗風景。近年行山客增多,加上風雨侵蝕,山徑加速耗損,負責保養的漁護署人手不足,委託的外判商每每以最快速便捷的石屎修整山路,破壞景色兼引致水土流失,為人詬病。

漁護署其後舉辦山徑維修工作坊,加強與民間溝通,一些有心人因此成為修路義工,這次記者就在一個氣溫高達攝氏33度的周日,跟由工作坊衍生出來的綠惜地球「自己山徑自己修」團隊上山,看他們如何用天然物料修整山徑。天氣酷熱,義工卻愈做愈起勁,其中蕭興和(Ivan)已有多年經驗,梁文傑(MK)是新手卻充滿熱情,他們都表示,希望自己能成為山徑的守護者。

修建山徑原本是為了方便行山人士,但一些人喜歡繞道而行,在旁邊發展出一些支線,連帶路旁植物都被踩死,植披因而後退,雨水沖刷下,路旁便形成深陷的沖蝕溝,沒有泥土保護,石級因而容易鬆脫剝落,山徑變闊,路亦變爛,這些都容易造成行山意外。

手作山徑需大量人力物力修葺,近年漁護署改以石屎修整山路,遭行山客大力反對,更在2016年成立民間關注組,為了回應這些意見,署方開始舉辦公眾維修山徑工作坊,希望讓市民更了解當中工作,環保機構綠惜地球也有派員參與,隨後他們成功說服署方,在2019年合作建立「自己山徑自己修」義工團隊,定期保養修整山徑,希望能減輕其工作,亦讓更多人享受行山樂。

綠惜地球社區協作總監鄭茹蕙(Vivien)是該計劃的統籌者,她表示,本地山徑需持續保養,漁護署資源遠不足以應付,「我們成立的義工隊正能夠幫忙」。縱然知識和經驗不足,義工可以做一些小型工程,例如自行作排水道清理,堵塞行山客自行開闢的捷徑,或者在師傅帶領下修整山徑等。

石籃補路

修復山徑,並不是把破落的石級推回原位這麼簡單,還要從根本改善水土流失問題,有了泥土支撐,石級才不會再鬆脫。除了重整石級,義工會在路旁加上一些「石籃」,就是用麻繩網袋包着一堆石頭,埋在大石路旁,雨水沖刷路段時,泥土就會在石籃堆積停留,鞏固原有的鬆動石級。麻繩一兩年就會腐化,石籃更可吸引其他植物生長,重新抓緊泥土。一些路段的土壤已經沖刷至非常鬆散陡斜,連石籃也不合適,他們會用木頭製作一級級的截水壩,再在裏面填石減低水的衝力,讓泥土在壩內堆積成級,所耗費的人力物力更大。

他們的目標是每一個月出動一次,大型山徑維修多在秋冬進行,夏天是雨季,修好山路後很快就會被沖壞,因此主要清理和修整山徑中的排水道,減低水土流失風險。

早於興建山徑的時候,工人每隔一段路會興建一條小小的橫向去水渠,將水流引離路面,排到有植披的山坡去,避免雨水長時間停留沖壞山徑。這些渠道都是在路面挖出一個幼深坑,用石塊鋪底,排水口則以橫木截水,但長年沒有人打理下,很多都已經淤塞,橫木也可能已腐朽或被沖走。

採訪當天天氣悶熱,到大嶼山鳳凰徑行山的人不多,義工趁着這個機會重整山徑上的排水道。他們所用都是簡單工具,但重量不輕,除了一般的動土工具如十字鎬、砂鏟、手鋤等,亦有木工用具如鋸、錘等。

署方的師傅早已經為他們鋸好一些用來製作排水口的廢棄粗木及固定粗木用的尖頭幼木樁,還收集了一些在排水渠鋪底的小石塊。這些材料都要大夥兒合力搬上山。

這條山路似乎已多年沒有修整,有不少崩塌位置,兩旁出現很深的沖蝕溝,義工隊走了不遠,就到達第一條要修整的排水道,可見入口堆滿泥土和樹葉,排水口的木頭狀況良好,但已經深埋在泥土中,坑道變淺,附近的植披亦有後退跡象,要將坑道挖深,將排水口延長,以免水流流回山路。

在郊野公園自行挖掘屬違法,他們要掛上特別告示牌證明獲有關方面許可。雖然路上有樹蔭,但風是熱的,幾個義工很投入,奮力鋤地開坑,用石塊鋪成新渠底,不一會就汗如雨下,各人衣衫濕透,卻沒有停下來的意思。

保持溝通

眾人合力把粗木條接駁到原有的截水木後,再用木樁打進旁邊土地固定位置,把凸出的木樁頂部鋸平。清出的多餘泥土則會倒回下面山坡,再把樹葉鋪回掘過的路段,Vivien笑言,保持山徑美感也很重要,「希望維持最低程度的人工痕跡」。忙了兩個多小時,總算大功告成。

在悶熱天氣工作,他們準備充足,帶備冰水降溫。休息了一陣,他們出發到下一個地點。雖然考察者已留下標記,但仍花了一段時間才找到排水道所在,原來這條水道已經徹底被填平,隱沒於山路中。

泥土堆積太實,難以鋤鬆,一眾義工束手無策,只見經驗老到的Ivan用翻釘的十字鎬用力一插,以槓桿原理用力推直,泥土立刻鬆開,三兩下手勢,已經成功挖到底,現出原先排水道的鋪底石頭。4個人合力花了接近一個小時,總算清理完成。

忙了一天,Ivan和MK都已經累透,卻覺得異常爽快。雖然每次都很辛苦,Ivan笑言自己是做上癮,「體力勞動很多,完成後滿足感卻很大。」

MK也認同:「做完後對山野歸屬感更大。」他們兩人都熱愛行山,有多年經驗,留意到近年山徑使用率大增,山徑損壞程度更嚴重,很想為此做些什麼,因此才參與團隊。仍是義工新手的MK解釋:「之前我留意到一些山路會用石屎去維修,走得很辛苦,知道有手作步道訓練計劃後,便決定出一分力。」

Ivan早在2016年已參與漁護署的工作坊,跟台灣的手作山徑師傅學習,除了掌握技藝,他思維上也受啟發,「老師要我們思考,究竟入山的目的是什麼?從前我只是去享樂,行山、打野戰,沒有意識到原來自己是山野的破壞者,衝擊很大。」

之後他跟隨漁護署團隊及義工團多次出動,學到很多,「每一次維修都是跟大自然溝通」,從中他有很多反思,究竟人和大自然可保持怎樣的關係?「愈做得多,我就更確定自己想做一個山林的守護者。」

在山林中義務勞動,有時卻會被冷言嘲諷,有次一名行山客直言:「你們被政府搵笨了!叫政府出標請人上來修整不就可以了?」

Ivan卻不是這樣看:「外判商常用機械幫忙,損壞很大,未見其利先見其害。如果市民多了解這方面的工作,相信也會支持。」這些年來他修整過大大小小的山徑,最困難的是麥理浩徑第四段的維修,「體能上是很大挑戰,搬運很困難。」

螞蟻搬家

Vivien補充,該路段在下車後仍要走20分鐘,天然材料缺乏,需要擔大型木材和石料上山,路亦陡斜。Vivien笑說:「幸好我們人夠多,如螞蟻搬家,一人搬一條木運上去。雖然師傅做得快,我們做得慢,但合力可以做更多事情。」

而夏天出動也是很大考驗,Ivan感嘆:「今天清理的水道不簡單,需要一定工法、解難能力和經驗。」MK曾在城門水塘清水道,那邊的淤泥堆積不太深,「這次水道的淤塞程度真是大開眼界,連引水道蹤影都看不到,要如挖掘遺蹟把它找出。」

義務工作改變了這群義工的行山態度,並感染身邊朋友,例如Ivan成功說服玩越野單車的朋友只去漁護署修整的越野單車徑,避免破壞普通山徑。平時行山他亦觀察到不少破壞山徑的行為,希望人們可停止:「例如貪快走捷徑、玩爆林,破壞山野更會騷擾動植物的生長和繁殖。」他鼓勵行山人士成為團隊義工,「我們有份玩,有份破壞,應該要做回一點點事情。」

撰文:張綺霞

[email protected]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