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15日
行山最重要是計劃,曾朗傑有一個愛登山的爸爸,所以6歲就有行日本富士山的經驗。「原本兩日之旅縮成一日,結果行到死咁滯,全程十五六小時,對一個幼稚園學生是很黐線的。記得我喊住求了他一個多小時背我,結果走到最後10分鐘才肯背。」曾朗傑回憶說。
行山是他們一家人的活動,媽媽因有高山反應,未能陪兩父子挑戰外國的高山。「行山對我是一種逃脫,上學壓力太大,我放學喜歡跑上馬鞍山看日落,那個感覺很正,山頂只有自己一個,很寧靜。我還找不到另一種能帶來同樣感覺的運動。」
他視每次行山為對自己的挑戰,「我覺得能自我挑戰,能找到自己喜歡的事,這很有意義。每個人喜好不同,但不該只是溫書到深夜,明早起床再上學。何不趁現在有時間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
曾朗傑有成熟、獨立的人生觀,很大程度是父親潛移默化的,挑戰珠峰也不例外。「我有這個想法,源自2016年爬完非洲第一高峰——吉力馬扎羅山,當時想完成其餘6座各個洲的高峰。2019年尾爬完南美第一高峰——阿空加瓜山,有7000米,我信心大增,有了登珠峰的想法。」
放學跑上山
他在國際學校讀書,今年是空檔年(Gap Year),所以有時間練體能備戰。「主要透過跑步、踩單車、行山。之前讀寄宿學校,九成時間用來訓練,沒有其他同學願意陪我,一放學就跑上馬鞍山郊野公園,全程10公里左右,偶爾更跑上馬鞍山。」
周六日溫完書就踩長途單車,每次六七小時。記者比較曾朗傑這幾年的相片,發現他的身形強壯了不少,可見這趟珠峰之旅,在意志、體能都將他鍛煉成大人,而不是父親口中的「小朋友」。他登珠峰之前先完成北美第一高峰——迪納利峰,原來難度更大,過程更艱辛。
「爬迪納利峰的體能要求比珠峰大,需要登山者負重50公斤,還要拖着其他東西。所以,我每次行山都背重東西,令身體習慣這種體能要求。當然,後來在登山時更辛苦,操練還是發揮到作用。」他肯定地說。
體能要求高外,還要有登山技巧,比如繫繩子。「這些技巧不難掌握,在珠峰寒冷的環境下,簡單動作都變得不簡單。爸爸在香港安排過camping trip,背負重物完成78公里的衞奕信徑。」可見,沒有非一般的父親,就沒有非一般的曾朗傑。
珠峰攻頂當天,曾朗傑十分難忘,因那一刻完成幾個夢想。他幾年前看朋友登山拍攝的短片,驚訝原來用手機拍也能做到紀錄片、荷里活電影的場面。「於是,我每次登山都會拍片,剪好的迷你短片就放上YouTube,這是登山以外的另一個樂趣。」他的YouTube頻道叫Mountaineering Bob。
從登山到拍片,再到將來拍電影,他的人生計劃大致定好。「珠峰真的太壯觀了,就算不爬上去,在附近圍繞都看到魅力。我們等了兩小時才登頂,在山頂逗留半小時,我影完相、拍完片,就匆匆下山。」他回味地說,過去一年的備戰沒有白費。
「我都希望透過這個經歷,鼓勵身邊人找到自己肯為之努力的東西,登頂固然很感動,上到頂你才發覺過去的付出,終於在那個時刻實現出來,這比登頂更有意義。」他還有一個目標是挑戰南極第一高峰——文森山,不知道屆時父親會不會同行呢?
「那個山難度不大,但那是我唯一沒有完成的高峰,由於位於南極,因此花費的時間和金錢更多,也很少公司搞這種登山團。如果未來幾年能完成的話,會是很感動的事。」曾朗傑已經有下一個挑戰的目標,不過,他對酒店隔離措施也只能舉手投降。
「7日隔離是幾掃興的,本來約好朋友出來分享3個月的旅程,結果要推遲,這是自己沒有能力改變的。」他衷心感謝父親一路相伴,「某程度上,我要感謝爸爸。始終很少父親肯帶兒子去做那麽危險的事,這麼多年他都支持我完成夢想,我非常感恩有不斷支持自己的家人。」
英國留學之旅,他只能獨立面對,雖然近兩年的寄宿生活算作了準備,但現實和「備戰」始終不同。不過,只要用登山的精神去應付未來日子的挑戰,應該沒什麼事能難到他,南極第一高峰、電影夢,曾朗傑對未來的人生路充滿了期待。
曾朗傑(Bob)小檔案
年齡:18歲
喜好:登山、攝影、電影
成就:與父親一起登上珠穆朗瑪峰
撰文:吳雄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罕見牛脂熟成 神級油香肉扒 |
上一篇: | 父親曾志成:爬山過程是社會縮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