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9日
中文懷鄉、懷舊、懷古,三者意思有分別。英語則統稱為nostalgia。到十七世紀,歐洲醫生將懷鄉看作心病,會引致抑鬱、失眠、焦慮、失去胃口或/及反芻綜合症,無法用藥物治愈。心理分析興起,嚴重的懷鄉被視為精神病,仍然極難甚至無法治愈。
十八至十九世紀,文人和藝術家不滿工業革命帶來的社會劇變,摧毀森林、河川、田園,戀舊和懷舊成風,逐漸影響到產業。懷舊不單不是病,而且成為推銷文化產品和商品的策略,電影、視頻、時裝、流行曲、日常生活用品,乃至酒樓、酒吧、餐廳……等等均以「復古消費」(retro consumption)為賣點。「消費主義」已不能沒有懷舊。
爭於氣力
中國文人尤其愛好懷古。由《詩經》開始,各朝都有不少詩詞歌賦以懷古為主題。政治上,從春秋時代起,頌古、好古一直是諸子百家的共識,乃至範式(paradigm)。儒家:孔子首先想像遠古有個黃金時代,先是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其後是天下為家的小康社會。孟子認為三皇五帝、堯舜禹湯文武夏商周……都是仁義彰顯的時代,戰國則禮崩樂壞。道家:老子主張返回小國寡民、老死不相往來的時代,紛爭止息,人人生活幸福。
幫助強秦消滅六國的法家,雖然反對恢復古時的制度,但承認古時有個黃金時代。韓非子在《五蠹篇》提出「三世論」。古世:周「文王行仁義而王天下」。中世(西周)已「爭於智」,諸侯國各出其謀,徐國之君行仁義卻亡國。當世(即戰國),韓非子稱:「仁義用於古,不用於今也。」故不單不能行仁義,光有智謀也不管用,「當今爭於氣力」。氣力指國力——政治、經濟及軍事力量之總和。有學者認為,幾千年來,中國的政治社會結構超穩定而無根本大變,正因這種懷古、慕古和好古心態,窒礙了中國的讀書人——尤其是儒家和道家,無法想像和設計新的制度。
要知道進入工業社會,人口遷移頻繁,社會變化急速,家鄉迅即無復舊貌,社會進步,家鄉亦毋須回復舊貌。這些年,香港人經常在社交媒體看老照片,緬懷過去的日子和社區舊貌,但誰真的會願意回到一個舊單位住六伙人、和住在有人情味徙置區的年代?家鄉面目全非,何來懷鄉?懷舊亦大多是自欺。無他,懷舊的樂趣,來自忘掉昔日的匱乏苦痛,而保留舊時的天真爛漫、純樸無華、人情味濃等等。懷舊是期望將過去之美好,重現於當下。這等於:既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沒可能實現。二千多年前的韓非子已指出:「世異則事異」!懷舊將何為?
生活質素不斷改善,事事順景時,人很少會「想當年」,懷舊只是飲飽食醉時聊以娛己娛人而已!反之,事事遭遇挫折,鬱鬱不得志時,才興懷舊。2016年,波蘭兩名社會心理學家廣泛調查民眾心態時發覺:生活不如意的中老年人,不時緬懷1991年前波蘭未脫離蘇聯的日子。相比於當下,那時沒有自由,生活卻較安定,物價較廉,日子較靜好之故也!
兩名波蘭社會心理學家奇怪的是,不少在1991年後出世,沒經歷共產黨執政歲月的青年,竟也認為昨日勝於今日。他們不全是家無恒產、吊兒郎當,而是二十一世紀新興零工經濟的「不穩定無產者」(precariat),因為覺得前路茫茫,收入不穩定,生活欠安全感,而緬懷他們從未經歷的過去。
未曾真箇
這個現象有個學術名稱:「擬懷舊」(Anemoia),即是緬懷人們從未經歷的過去。他們或聽過老人家懷舊,或看過昔日的電影、視頻、照片等,或讀過舊時代的歷史,或聽信不盡不實的宣傳和故意散播的虛假資訊(disinformation),便一廂情願的想像過去如何如何比當今美好。如此說來,儒家、老子,甚至韓非子都極之「擬懷舊」。
不單止前東歐國家有此現象。2018年Demos發表一份調查報告,指英國、法國和德國三地,大多數民眾均認為:國家最光輝的歲月已一去不復返,社會日漸衰敗潰散,文化去菁存蕪,國民身份認同愈來愈稀薄。總之,他們都感覺到:今時不及往日,明天只會更差。以前,只有老人才會有此唏噓,如今各個年齡群、土生土長及新移民都有這樣的感覺。
撰文 : 占飛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民粹主義溫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