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8月10日

譚淑美 訪談錄

紮作師傅冒卓祺 見證陰間「通貨膨脹」

冒卓祺,是香港買少見少的紮作師傅。

他的攤檔設在元朗朗屏一個街市的乾貨區,訪問時快到盂蘭節,有說鬼門關會大開,他的作品白無常、大士王面具……由攤檔擠至街市出口。厲鬼未見,食環署的職員先來警告他不要阻塞通道。

紮作技藝於2017年被港府列入首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然而冒卓祺指像他一樣的紮作師傅,現在香港不會有多於10人,譬如他的其中一個師父,今年88歲仍孜孜不倦地在竹篾及糊紙之間,延續紙祭品的生命。

臨近盂蘭節及中秋節,以下他會跟讀者分享兩個節日的紮作用品,以及冥鏹在這數十年的演變。

冒卓祺的店搬到這個街市不到一年,但他看來在這裏已很「吃得開」。不單三扒兩撥就「安撫」了該名食環署職員,因街市地方淺窄難做訪問,他事先亦跟對面舖頭的老闆說行個方便,那舖頭果然就關了門,讓我們能把椅子擺放在較好位置,隔着行人通道做訪問。至訪問中途,有一間賣豬雜的小店阿姐來找他,請他為舖頭手寫餐牌,並表示會請吃飯來答謝他。他亦爽快答應,着她夜一點再來。

這種鄰里間的人情味互動在別處已不多見,冒卓祺笑言:「對呀,寫開一個,就有第二個……」對方多會請吃飯答謝?「是呀,如果是豬肉檔,我咪叫佢畀兩斤豬肉我囉;生果檔,他會叫我隨便揀些生果回去。」

本周五是盂蘭節,他的攤檔放滿了五花八門的紙紮品,有部分是他手做的,也有部分是他從別的生產商買入的貨。他19歲入行,今年50歲,可謂見證着冥鏹這30年的發展,譬如陰間的「通貨膨脹」。

「在我入行時,冥幣每張最大額只是100萬元,但現在一張已去到80億元,甚至『兆』都有!冥幣的面積還愈出愈大!此外,以往冥幣主要由『冥通銀行』發行,但現時什麼貨幣都有,人民幣、美金、歐元乜都齊。不過,這些大家作㗎啫……」他有這個看法:「其實冥幣是假的,溪錢(麻質杏色紙)及金銀紙(燙了金銀色的麻質杏色紙)才是地府通用。」

紙紮用品,他說與時並進。

「iPhone、notebook已非常普遍。」近年賣得最好的其中一類是食物,他拿了一些食物祭品來讓我們拍攝,款式之多猶如陰間自助餐——有和牛、壽司、乳豬全體、漢堡包、大閘蟹、龍蝦、象拔蚌等。

訂造「安心出行」程式

他笑指,最近網上流傳「安心出行」程式也有紙紮品,有街坊見到就向他預訂一個,「呢,後面個事頭婆剛剛叫我做一個,說過兩天她拜山用喎,用來燒畀佢阿公。」由於是度身訂造的,加上他預計會做兩三小時,因此開價200至300元左右。他無奈地表示這是最低工資。

比較另類的度身訂造紙紮品,還有小狗。「一些寵物走了,主人想燒隻小狗陪伴牠們,貓糧、狗糧、狗玩具都有人叫我整。」他侃侃而談,「也有人不是買來燒畀小狗,而是要求我紮一個一模一樣的(寵物),放在家中看。芝娃娃、北京犬、西施、柴犬……我全都做過。」

男僕、妹仔方面,也收過很多奇怪要求。「唔着衫、低胸嗰啲,都有。客人會拿一張金髮美女相片,叫我做一個相似的,但要中國人樣子。不過,話說回來,若太過暴露的,我們也不會接,這些事不應該開玩笑吧。」他擺出停止的手勢說道。

他直言,雖然要求聽似古怪,但很多時是在生者收到先人報夢說有什麼需要才向他訂製的,他形容「這是頗平常的事」。

盂蘭勝會是他每年的重頭戲,坊間這類活動常見到他的大型作品,如這天他手持的兩個藍色、紅色大士王面具,「不同鄉村有不同的大士王,像潮州大士王的臉是藍色、黑色的;鶴佬、海陸豐、汕尾果啲,有綠色或褐色的臉。此外,它們的姿勢、造型各有千秋。」

因疫情關係,這兩年的盂蘭勝會,他無奈地說開辦數目少了九成,生意大受影響。此外,盂蘭勝會成本甚高,每個動輒要數十萬元,雖然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善長的捐款伴隨着「迷信」的污名,恐怕日後規模只會愈做愈小,冒卓祺同意地點點頭,並道:「但,我同樣相信盂蘭勝會不會完全消失,只是大規模與小規模的分別。當新一代人明白盂蘭的意義,到了若干年後,他們就會繼續奉行傳統。」

七姐盤正慢慢消失

盂蘭節過後,緊接的一個紮作師傅大展身手的節日,是中秋節。店內已擺放了一些他親手製作的鰲魚燈籠,「牠是龍頭魚身,傳說中喜歡搞風搞雨,所以在一些畫像之中,觀音大士會踩着牠,形成『獨佔鰲頭』。」他舉起手中的鰲魚燈籠道。

人手製的綢布燈籠在市面已很少見,更何況是鰲魚造型燈籠。他拆解製作步驟——其實「紮作」不外乎是紮、撲、寫、裝,「首先要屈個鐵絲網(『紮』出骨骼),用絲網印刷顏色(在綢布上『寫』),再在上面貼布(『撲』上綢布)……」

鰲魚燈籠雖標價約200多元一個,仍頗受歡迎。「去年獲傳媒報道後,銷量非常之好。」但他不諱言,為減省時間,內櫳的鐵架骨骼,已用燒焊取代舊有的屈鐵線或竹紮方法。

燈籠在時代轉變中,沒有冥鏹的變化那麼大。他指,傳統樣式如金魚、白兔、楊桃、風琴般拉開的造型依然很暢銷,唯一最大的改變是由放蠟燭變成小電燈,因為一般父母都怕危險,「而且容易吹熄。」他補充。

鰲魚少見,但還沒絕跡,可是在另一邊廂,一些紮作物正慢慢消失於人間。

「七姐盤,今天是七夕(訪問當天是農曆七月初七),即是七姐誕,以前有很多人用七姐盤來拜祭七姐,現在根本沒有人買!」

他形容七姐盤是一個很大的紙圓盤,入面分為七格,放滿紙紮針黹、鏡子、胭脂水粉等,中間的圓圈內有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情景,「它們最早是立體的,後來為省成本,就改了平面印刷。」

他指,以往七姐信徒多是工廠女工、馬姐,「後生女想搵好姻緣,也會燒這些東西。舊時女人三步不出閨門嘛,咪要燒呢啲囉,現在自由戀愛,仲使乜燒呢!」他嘆氣道。

全部徒弟只為興趣

另一樣買少見少的,是圍村添丁燈。

「紙做的走馬燈,裏面是點油燈的,燈的作用是告訴祖先,我們已添丁,有一個儀式。不過,近年它又好似多番一些人買,但油燈就改成電燈泡。」他也不知再興起的原因是什麼。

訪問近一個小時,行人無間斷地在我們之間穿梭。他的店舖其實小得僅能容納一個人企或坐,要做大型紙紮作品根本無可能。他期望政府能為手藝匠人提供場地,令文化得以傳承。他估計像他那樣的師傅,在香港最多只有10人。

店舖以外,他在上水古洞有一個工作坊,專門接待旅行團。他也經常到不同學校,跟學生分享紮作藝術的奧妙,次數之多,他如此形容:「去過無數咁多間,通常去教學生紮楊桃之類最簡單的燈籠。」

他已婚,育有三子三女。全部子女,或多或少都跟他學過手藝,「將來他們要做或不做,由他們自己決定吧。」他的子女都在求學。

不過傳工藝不像傳王位,不計血緣,最緊要是合適。不少人上門找他拜師學藝,他以收取學費的模式教導。全部徒弟都有正職或已退休,只為興趣來學。「他們有做廣告、IT、時裝的……但時間很漫長,學紮一個獅子,要百多小時,要來上20次課!」學有所成的學生,剛好在大時大節為紮作業提供人手。

 

冒卓祺小檔案

年齡:50歲

入行年資:30年

職業:紮作師傅、紙紮舖老闆

家庭狀況:已婚,育有三子三女

 

撰文:譚淑美

[email protected]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