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8月3日

天峯醫生 醫者之言

發展基層醫療需要更多協作

筆者在過去的兩篇文章中,分別討論過要發展更全面基層醫療的重要性,以及建議可能需要考慮從教育、融資和處理既得利益的持份者等三方面着手。

但要確切落實有關改革,不同方面的協作必不可少。

事實上,基層醫療本身就已經涉及很多不同的持份者,有政府、公共醫療體系、私營醫療市場、非政府的社福機構、社區人士和社區團體、病人及病人組織、市民大眾,以至政黨議員、傳媒等。然而,面對人口老齡化和如此高增長的醫療需求,要做好基層醫療,從來都不是任何一方的持份者所能單獨可以做好。

以公共醫療體系為例,在香港醫院管理局成立之前,香港的公立醫療服務主要由兩種公立醫院提供:一種是政府醫院,由醫務衞生署直接管理;另一種是由十多個宗教、慈善團體舉辦的補助醫院。1985年的《史葛報告書》,促成香港醫院管理局於1990年正式成立,之後接管了香港當時所有的公立醫院,連同其相關的醫療服務,包括專科門診,作統一管理。

然而,如果就基層醫療而言,門診服務,又或者所謂「街症」,才應該是民眾的第一道防線。香港的普通科門診前身,是二十世紀初由民間開始建立的「醫局」。而「醫局」最初的成立,主要是為教育民眾應對傳染病。二次大戰之後,政府全面接管「醫局」,之後隨着其他基層醫療的需要,除了漸漸變成更主力照顧民眾的慢性疾病之外,更衍生出其他特別的門診服務,例如專為處理肺癆病的胸肺科診所、為戒毒人士設立的美沙酮診所、治理經接觸的傳染病的皮膚科診所,以及照顧孕婦、嬰兒和疫苗接種的母嬰健康院、學童保健診所,還有牙科診所等。

醫管局到2003年才正式在衞生署手中接管所有公家普通科門診的服務,但其他的基層醫療服務和特別的門診服務,仍然為衞生署所管轄。而醫管局接管普通科門診的主要目的,正正是為進一步發展家庭醫學及基層護理體系。時至今日,衞生署和醫管局在發展基層醫療服務方面,同樣都有相輔相成的角色。

即便如此,要發展基層醫療,單靠現行的公營醫療體系肯定不足以促成成功的改革,必須繼續擴大不同方面的協作才可成事,並得以持續。

善用資源

醫社協作──以往香港的不少醫療服務是由地區開始,況且醫療服務影響社會福利的成效,社福構建同樣影響醫療體系的承擔能力。此外,政府的公共衞生政策、措施,除了需要公營醫療體系去執行,也需要有社區的支持,才能夠順利施行。因為公共衞生措施必須要有民眾的配合和參與才能達至理想的效果,而民眾對政府措施的訊息、認知以至實踐其實很依賴地區不同組織和人士,單靠政府的宣傳絕對不足以「落地」。透過社區的網絡,既可幫助政府解說和教育,也可反映社區的意見和問題,落實公共衞生政策、措施才會相得益彰。

另外是面對暴升的醫療需求,尤其是基層醫療所牽涉的量是如斯龐大,單憑公營醫療體系的人力物力必然無法滿足。然而社區自身其實擁有非常大且廣闊的資源,如果能有效地動用到社區資源,不但能夠分擔醫療服務的壓力,甚至可以幫助政府完成一些原本以為是不可能做到的工作。在抗疫期間,派發防疫包、提供「到會打針」,都是社區力量的顯示。而不少地區的非政府組織,除了有營運院舍,也有很多憑着地區網絡和經驗,可以幫忙提供地區的醫療支援。

當中地區康健中心就是一個好例子。由地區組織營辦的地區康健中心和康健站,務求在18區提供基層醫療服務,提升市民預防疾病意識和管理個人健康能力。

一般康健中心採會員制讓當區居民參與,除了有護士、藥劑師等專業人士進行評估外,亦開設健康教育和慢性疾病管理講座,配合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等部門所提供的健康資訊,以推廣公共衞生和疾病預防的訊息。此外,部分中心亦設有復康及運動區、體感功能運動區等,更利用到創新科技,為市民提供慢性疾病管理和社區復康服務,並利用社區已有的家庭醫生及中醫師等跨專業網絡,可轉介有需要的人士到這些醫療健康服務的社區夥伴,以紓緩公院的壓力。

而對於社區組織和人士來說,他們最擔心是自身的醫療認知不足。雖然他們多聘有一些專職醫療人員、護士甚至醫生,但如果缺乏足夠的醫護支援,或有機會耽誤病人。所以公營醫護很常需要提供訓練以及設計基本醫療配套,以幫助地區組織照顧大多數的輕症病人,並篩查出具風險的患者,使較重症病患更容易及早到醫院求診。

四大要點

公私營協作──目前醫管局有不少的公私營協作計劃,主要是轉介病人到私營服務,包括普通科門診公私營協作計劃、公私營協作放射診斷造影計劃、耀眼行動(白內障手術計劃)、共析計劃、腸道檢查公私營協作計劃、青光眼治療協作計劃和骨折手術協作計劃。

在疫情期間,醫管局亦展開了新的公私營協作計劃,包括初生嬰兒黃疸治療、癌症病人放射治療、剖腹分娩、骨科手術、乳癌手術、膀胱鏡檢查和胃鏡檢查。病人只需繳付公院費用,便可在私家醫院及醫療機構接受服務。

此外,還有為病情穩定的長期病患者提供的「共同醫治合作」計劃。參與計劃的社區家庭醫生,會為參加計劃的病人覆診,當中大部分病人患有高血壓及糖尿病等,只有小部分人因病情有變而需要返回醫院專科覆診。

然而,要發展基層醫療,轉介合適病人到私人醫療可能只是其中一個模式,畢竟病人意願一直是最棘手的問題之一。除了擔心收費問題之外,病人亦往往憂慮「出咗去入唔返嚟」。換句話說,即使是病情初期或穩定的病人,如果入了醫院或者專科的系統裏面,很常會在醫院專科裏滾存,這是公營醫療服務壓力不斷增大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

基層醫療的公私營協作重點是需要令輕症和穩定病人學懂自理,並留在社區,公私營協作或許需要更新的模式。前面提及的社區康健中心有某程度上也扮演着公私營協作的橋樑。很多基層醫療服務未必一定要由公營醫療承擔,疫苗接種中心便是其中一例。另有私家醫院以「明碼實價」收費,為市民在擠迫公營和昂貴私營之間提供多一個選擇。

地區家庭醫生和醫管局家庭醫學/普通科門診,需要發展出更大的協作空間,共同照顧屬於大部分只有基層醫療需要的病人,並篩查出有變化或偶發問題的病人及早到專科醫理。

中西醫協作──在內地其實非常成熟,在新冠疫情下,亦見香港已經加快腳步。事實上,中醫以「治未病」為重點,亦提倡「固本培元」、「調理身體」,都與基層醫療的重要概念不約而同,也廣為香港市民接受。中西醫結合不單能夠提高治療病人的成效,也應該可以幫助強化香港的基層醫療的承載量,有效減少醫院專科服務的壓力。

中港協作──第五波疫情突顯香港公營醫療系統人手不足的問題,內地援港的醫護有如及時雨。而內地的醫護人員帶來的不只是人手,也有豐富的抗疫和治療新冠的經驗。香港仍然有不少人對內地醫護帶有偏見,但不得不承認內地最近在基層醫療上着實有不少發展。當中包括「互聯網醫院」,也有在鄉鎮設立自助身體檢查中心,並有透過遠程醫療問診等服務。中港之間的人才經驗交流,以及醫療和生物科技的協作,絕對能夠有助提升香港基層醫療的發展。

要擴大協作,增加成效,有4個要點都是必不可少:共同核心價值、尊重彼此、學懂包容妥協,以及敢於創新突破。

撰文 : 天峯醫生

 

[信健康] 加強基層醫療發展,支援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