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13日
科學館近日舉辦了免費入場的恐龍展「八大.尋龍記」(即日至11月16日,須預約),大受公眾歡迎。而負責把恐龍化石從世界各地不同博物館、私人藏家寶庫運送到港的,是德國恐龍專家Christoph Keilmann。
Christoph正職是慕尼黑展覽商the MUNICH SHOW的董事總經理,其家族自上世紀六十年代起已參與礦石貿易,因此他不諱言自幼在礦藏化石的耳濡目染下長大。
早於18歲,他已與恐龍結緣。Christoph在父親的朋友安排下去到美國一個高山採石場考古,是次展覽中的3組恐龍化石——異特龍、西龍、幼齡蜥腳類恐龍,他也有份參與發掘。他透露,恐龍租借費用高昂,現場有8組恐龍化石,而每組的租借費用(未計裝卸、運輸、保險等)高達15萬美元(約117萬港元)。
雖然為大家帶來8組恐龍——包括暴龍、三角龍、棘龍、異特龍、西龍、梁龍、哈特茲哥翼龍和幼齡蜥腳類恐龍,但Christoph不是化石的擁有者,全部恐龍化石皆來自博物館或私人珍藏。
也許你很少聽說有人會收藏恐龍化石,但因其罕有度,這不妨礙它的價值。Christoph提供這數字做參考:「兩年前,佳士得有一組暴龍化石拍賣,此乃歷來最完整的暴龍化石,成交價是3200萬美元(約2.5億港元)。它的名字叫做Stan,化石的完整度達80%。」
至於現場,他最有感覺的是異特龍(Big Al 2)、西龍(Victoria)、幼齡蜥腳類恐龍(Toni),括號內是恐龍的小名。它們全在美國懷俄明州豪威採石場找到,而他正是當年有份參與挖掘的工作人員之一。他邊說邊以手機展示自己二十多年前在考古遺址工作時的青澀模樣。「這些較深色的部分,就是恐龍的骨頭。」他指一指岩石裏的深色條狀紋道。
異特龍及西龍有什麼特質?
「異特龍是肉食恐龍,西龍則是草食恐龍。科學家告訴我們,恐龍時期大地未有草,植物很硬,硬度猶如竹子,所以草食恐龍會把植物連同石子一併吞吃,以幫助消化。我們在這隻西龍的肚裏,也發現了一些石子。」
恐龍活着時是群體還是獨居動物?Christoph搖一搖頭說不清楚。「但相對於其他動物,牠們的腦袋算大的,所以我們估計牠們有可能一起出動獵食。我覺得,牠們應該有很多都是群體活動的,但恐龍種類太多了,很難只下一個結論。」
18歲開始考古
回想當年在採石場工作時的光景,沒在大學修讀考古學的Christoph,能去發掘恐龍化石,全賴父親一個瑞士朋友安排的機會。第一次參與考古工作時,他年僅18歲,自此每年去一次,持續10年。
持續多年的原因是,懷俄明州豪威採石場位處高地,每年只有8個星期為合適挖掘時間,其餘不是太熱就是太冷或太潮濕。「第一年沒法做完所有勘探,我們就將遺址覆蓋,到第二年才繼續。」他回憶說。他們由汽車運載上山,連續8個星期都會駐守山上。
Christoph形容那個地方的環境猶如沙漠,只有小量樹木、草披。「我們一抵埗先搭建臨時帳篷、廁所、廚房、接駁山水——這已經花了5天時間;然後,我們做遺址深坑的建設工程、準備好各式工具,這又花了額外3天。在開始勘探的時候,只要一接觸到骸骨,我們就要停下來,換上更小的工具,這些工具隨着挖掘的深入而愈換愈細。如此,四五個星期過去,我們就要開始清理現場,把挖到的化石塊包好,再拆除帳篷等設施,第二年才回來。」他回味無窮說:「我們晚上會生營火煮牛扒吃,就好像電影看到的冒險之旅一樣。」
發掘恐龍的過程是如何的?
他再以豪威採石場作例子,「我們猜恐龍死後,掉進河裏,水把骨頭沖走直到一些樹前停下,然後骨頭就留在那兒。後來,下了大雨,雨水帶來泥漿把骨頭一層又一層的掩蓋。『泥土掩蓋』這步驟很重要,若沒它們覆蓋,骨頭也不會變成化石。我們發現Big Al 2及Victoria的時候,它們是互相交疊在一起的。Toni則在樹身之內被發現。」
恐龍化石埋在地底有多深?
「每組化石也不同。以Big Al 2及Victoria來說,是在地底下的兩米。」他以專家的口吻指,「我們其實不會挖得太深,因為挖得愈深成本愈大,而且你不能確定必會挖到恐龍化石。」
有些尋寶人士會使用金屬探測器去尋寶,但化石如何探測呢?
「你必須有地質學、考古學知識,才能判斷什麼地帶有可能發掘到恐龍化石。坊間有地質圖可做輔助,從中可以了解某一些地層有幾厚等。」他深入淺出地說。
每塊都是國寶
Christoph的工作崗位,不是像電影中通常見到的,拿一個掃子拂拭塵土。他主要是負責操作重型機器,如挖掘機(caterpillar),「每當骨頭化石暴露出來,同事會立刻叫停我,這些時刻永遠都難忘。要知道,我操控的機械臂,在接近化石時,移動距離以毫米計,必須很精準才確保不破壞化石。」他笑道,因小時候在農場工作,所以學會操控機器。
是次科學館的展覽,身為策展單位老闆的他,也親身上陣操作機器。「舉辦恐龍展覽的最大挑戰是不能破壞化石甚至弄丟碎片,否則是大災難!組裝過程要分毫不差!」只可惜因公司業務繁忙,近年他已經不能抽空去考古了,「我都想去呀!」他嘆道。
展品中最脆弱的是叫做Dracula的哈特茲哥翼龍化石。眾所周知,翼龍能飛天,所以骨頭特別輕。他指翼龍永遠難以找到全部骸骨的化石,以這次展出的一副為例,「他們在羅馬尼亞發掘回來的,但只找到5塊骨頭,而今次亦僅展出兩塊,並以骨架模型展示。為何不展示全部5塊呢?因它們是國寶,如果全數拿來香港而有什麼意外丟失,這物種也會隨之在世界消失。」因此,翼龍的化石也是眾多恐龍化石中最罕有的。
但,恐龍化石未必「化學」得一跌就碎,他解釋:「我們較常用鋼架去固定化石骸骨,但每種骸骨的硬度不同,有些化石非常堅硬,硬過鋼筋;也有些非常脆弱,一抓起就鬆散,這很視乎它們被發現的地點在哪裏——如果是後者,我們可以加入化學液體使其穩固,進行考古挖掘時已要注入,因這樣才能把它們從沙土之中移走。」
蚊子與恐龍基因
他真是這方面的專家,不單有現場考古經驗,而且香港這次已是他第25次策劃的恐龍展。
問他最難忘的一款展品是哪個?
他想了一想,就以肯定的語氣指出那是一組8件的「始祖鳥」(Archaeopteryx)化石,因始祖鳥的化石很少見,傳世的只有12件。「始祖鳥的發現很重要,因為可證實達爾文的進化論——牠是恐龍演化至現代鳥類的過渡物種。」
在1993年的電影《侏羅紀公園》中,故事背景是有人在一塊琥珀中的蚊子裏,提取到恐龍血液的DNA,從而獲得恐龍部分基因,再加入其他動物基因,而成功令恐龍「復活」。
已婚的Christoph,太太是一名兒科醫生,外父是一名研究人類基因的教授,「我也問過他,我們有沒有可能用這方法令恐龍『復活』?但他說,關鍵在時間,基因中的蛋白質最多只能保存5萬年左右。長毛象,也許我們可以令牠們復活。但恐龍?機會是零,因牠們是在6800萬年前(編按:有說是6500萬年前)滅絕的,5萬年相對於6800萬年前,你看看時間的長度相差有幾遠?」
Christoph Keilmann小檔案
年齡:46歲
出生地點:德國慕尼黑
職銜:the MUNICH SHOW董事總經理
家庭狀況:已婚,與妻育有3個孩子
撰文:譚淑美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