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8日
在溫哥華吃過劉一手火鍋,印象非常深刻——大鍋送上,上面有兩三大磚牛油和香料,然後倒下湯水,慢慢煮沸;真材實料,冇花冇假。牛羊肉賣相亦醒目,一個大木框,上面整整齊齊砌好肉片,剛好圍套住火鍋,十分好看。出品也獨特,竟然有熟成二十八天的牛肉;價錢相宜,服務亦十分周到。吃罷不由慨嘆,獨立資本的小型火鍋店很難跟他們競爭。他們國內外有好幾百家店。
知道他們在香港也有分店,這天逛完西九故宮,便和四位朋友到圓方的劉一手火鍋吃晚飯。結果十分失望,火鍋送上,跟其他火鍋店沒分別。叫了「新鮮手切牛肉拼盤」,但牛肉刀口整齊,是機切而非手切,殊不符合《商品說明條例》;羊肉切得很誇張,又厚又大片,要分兩三啖才能吃下去,朋友戲謔:「像羊扒多一點。」價錢殊不便宜——鴛鴦鍋鍋底二百三十六元,火鍋醬料每人二十八元,光是鍋底和蘸醬,五人已付了三百七十六元……
經驗跟溫哥華很不一樣,好像去了兩家不同的店——要是我先去香港店,一定不會光顧溫哥華店,幸好先去了後者。
很明白地方不同,有相應的做法,譬如說,香港店增加了日式魚生之類也可理解的,那是很多本地火鍋店的做法;但香港店跟溫哥華店卻找不到多少共同點——要吃熟成二十八天的牛肉更是奢想。
差異如斯大,會令顧客無所適從——哪我要不要光顧劉一手的上海店或北京店?會不會又是不同的出品、價錢、服務?
由麥當勞以至米芝蓮星級店,成功共同點都在於出品的持續與穩定性,要是出品時好時壞,分店又家家不一樣,是留不住客的,因為客人走進去,不知道將吃到的是什麼?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