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6月27日

馬揮 人云我云

良知是呈現(上)

牟宗三曾如此寫道,他在1933年即將在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時,就學於熊十力。有一天,熊十力與馮友蘭閒談,牟宗三在座。馮友蘭指王陽明講的良知僅是假設。熊十力即大為驚訝,說:「良知是呈現,你怎麼說是假設?」牟宗三當時「聞熊先生言,則大為震動,耳目一新」。後來,他在《生命的學問》書中再提此事,稱「良知是真實,是呈現,這在當時,是從所未聞的」。之後牟宗三花了三十多年的研究思考,去論證「良知是呈現」。

為什麼牟宗三聽見「良知是呈現」會「大為震動」?因為「這在當時,是從所未聞的」。可是,良知並不是什麼新概念,而是二千多年前孟子最早提出來的,且在《孟子.盡心上》裏解釋得清清楚楚:「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可惜,孟子逝世後,儒家雖然仍然是當時顯學,影響甚大,但荀子已放棄了孟子的性善論,改而提倡性惡論。人若性惡,如何還有良知可言?

及至漢朝,《大學》、《中庸》提出修身由誠意、正心開始,已很少提到良知。魏晉重清談玄理,唐朝佛、道兩家光芒掩蓋儒家。直至兩宋儒者才陸續講良知。然而,當時理學主流在二程及朱熹,均強調循序漸進的工夫,由格物致知進而成賢成聖。陸象山剛剛相反,認為只要發乎本心,「立乎其大者」,則「大字不識一個,也可堂堂正正做人」,接近孟子說的擴充浩然之氣。朱、陸辯難,爭持激烈,直至明朝王陽明提出「致良知」,良知良心等概念才深入民間,無人不曉。

二程、朱熹講修養,陸王講立、悟,都要人主動的用功,恍如登山,須不畏難的攀爬,才能登頂峰。「良知是呈現」卻剛剛相反,恍如神靈顯現,不求而得,才符合孟子原意,說得上是「所不慮而知者」。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