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1日
趁着倫敦新地鐵線Elizabeth Line剛通車,我抱着好奇心看它沿線的房地產動向,尤其是金絲雀碼頭(Canary Wharf)靠着泰晤士河畔一帶。跟它距離只有兩個地鐵站的Woolwich,近年新建了很多住宅物業,呎價只不過是金絲雀碼頭的一半,於是我找了一個屋苑隨便走走。
那天正值英國全年最酷熱的一天,有位清潔工人看到我汗流浹背地走上小斜坡,問我是不是找Sales and Marketing Suite看示範單位,並帶我進辦公室。約四十來歲的金髮女經紀瞪着眼高聲說:「Excuse me? Can someone explain what's going on here?」清潔工人回答:「她是客人!」女經紀情緒崩潰地說:「今天的銷售預約已滿,I'm so busy!我的同事居家工作,留下我一人獨力應付,昨天更要在辦公室至晚上11時!現在吃過三文治,又要脫下運動鞋換上高跟鞋見客……」我解釋說有朋友在這裏買了幾個單位來投資,放租快三年,既然Phase 3開售,我才親自來觀察地區。她大惑不解地說:「What phase? I've only got 18 apartments left.」然後強行從我手上拿走幾本物業銷售說明書,喃喃自語地說:「This is gone. Gone...」
Woolwich及附近東倫敦的居民大都是非洲裔和南亞裔為主,勞動人口較多,投資者始終會考慮治安問題。發展商不停吹捧活化地區的新機遇,地產經紀又不懂做生意,所以買賣房屋的責任還要親力親為。我很幸運,想到在香港認識敬業樂業的地產經紀,疫情下大廈經常圍封,在他們手上卻沒有難成的事,租客遇到任何問題仍能迎刃而解。他們像媒人,替業主找合適的租客,為人找安樂窩,其實是很值得自豪的職業。假如建立到長久的關係,特別需要珍惜。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光酥餅 |
上一篇: | 你的故事,有誰在聽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