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4日
陳藹姍專門處理青少年之間的欺凌問題已有約8年時間。
有關於施虐者對受害者拳打腳踢,甚至拍下短片放上網,很多人不明白,首先為何受害者願意與施虐者見面,甚至被他們帶到隱蔽的地方欺負;其次是施虐者拍片放上網,很易會被人見到直接報警。他們的心態是怎樣的?
「為何受害者唔識走?較常見的情況是他們很害怕,也很擔心如不就範,之後會被人打多一鑊,甚至暴力升級!他們本身的社交網絡很窄,因此還是認為這班『朋友』很重要。我曾遇過一個個案,那個女孩被十幾人圍着,她遭受掌摑、被打背部……但這女孩事後也不打算報警,因她仍然當他們是朋友。最後,只是由於她的傷勢太嚴重,媽媽把她帶到醫院才揭發事件。」
陳藹姍指出,不少施虐者其實本身都曾經被人欺凌過。
「我們舉辦過一些藝術治療活動,其中有一個小學生,把黏土揉成一團,他說這是憤怒。原來他在家常被哥哥打,由於被打後的情緒不能宣洩,因此他一回到學校就欺凌別人。」
網絡發展令個案增多
她認為,網絡的發展令欺凌個案愈來愈多,而且有上升趨勢。「曾經有一個女生與同學爭執,被同學指她向老師告狀,慢慢演變成全班聯手欺凌她一人。同學把一些圖片放上網,一晚有成二百幾個留言去評論她。」
她還指出,「有一次她告訴我,全班去旅行,她自己坐在一個角落7小時,望着大海,真是很想去死。網絡是24小時運作的,不是一般年輕人能夠應付到。後來,我們介紹了一些活動給她,讓她擴闊社交圈子,提升她的自信和解難能力。她本身也有夾band,這令她得到很多自信。學校也幫忙找一些高年級的學生,在小息、午飯和放學時陪伴左右。」
至於欺凌者應否受到處分或輔導?
她想了一想才回答:「這要視乎學校的政策,有些學校是零容忍的,例如一發現有欺凌行為,立刻就要見家長。有些學校更連『食花生嗰啲』都要受罰,例如記名警告。」
所謂「食花生」即是一些旁觀者,可能沒有欺凌別人,但在看完個別欺凌帖子後按了個「like」,但話說回來,這些學生很可能因為害怕不跟大隊會成為下一個受欺凌的人,因而選擇噤聲,作為「花生友」又應該怎樣做呢?
小四學生褲袋放鉛筆
「我們跟他們一起找『威水史』,其實很多年輕人,他們若幫助過人,都很引以為榮。我們會問,其實你都幫過人,這代表你有做好人的特質,為何不堅持呢?」
8年來,她最深刻的個案,受害者是一名小四學生。「他受3位六年級的學生欺凌,常因他的廣東話不好而取笑他,又會把他拉到一角毒打。有次,他被打後出現了創傷後壓力症(PTSD),出現失眠及嘔吐。這男生跟我說,他每天都很驚恐,於是他放了一支鉛筆在褲袋,但他不是想反擊,而是不知怎的,他覺得那支鉛筆能保護自己。在輔導過程中,我們另外找來打他的同學做輔導,當雙方都有誠意了,最後促成一個他與欺凌者的和解會議。」
小朋友或家長如果遇到欺凌事件,應該如何自處呢?
「在小朋友方面,首先要找人求助。但也有小朋友向我們講,當他們把事情告訴家長後,有些家長會覺得,你唔搞人別人點會搞你?我們經常提醒家長不要這樣說,因這不是年輕人想要的東西。」
那麼,家長若見到孩子欺凌別人,又應有何反應呢?
「家長一定是生氣的,但他們應該先了解事件的真相。」她重申不少施虐者,家裏都有人有暴力傾向,包括語言暴力,「曾有一個學生常常被父親叫他做垃圾」。
她說完不禁搖頭嘆了一口氣,因此,她提醒家長也需要先審視自己的行為。
撰文:譚淑美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