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5月31日

馬揮 人云我云

楊子「輕物重生」

今人常常講的「自我」,是西方的概念,以英文來說,I是主體,me是客體。中文卻沒有這個分別,I和me同樣是「我」。

《論語》子曰:「我欲仁,斯仁至矣!」句中的「我」是主詞、主體。《詩經》:「子不我思,豈無他人?」意思是,你不思念我,難道沒有其他人嗎?句中的「我」,便是客體。包含主客兩個意思的「我」,便是「自己」一詞。

勉強要分,「自」是I,「己」是me。自力更生,自求多福的「自」是主體。反求諸己,無友不如己者的「己」是客體。然而,「己」亦可作主體,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現今,我們習慣了西方將心智和身體二分;前者是精神的,後者是物質的。古代中國思想沒有這種二分和對立。儒家講修身齊家,修身指修養性格,不是鍛煉身體。楊朱(即楊子)所講的「為我」、「貴己」,主要指身體,即生命。他認為天下間最貴重的是自己的生命,最富貴的人和最貧賤的人,死後都是腐骨一堆,名、位、貨(即財富)轉眼間都成了過眼雲煙,最難能可貴的是長壽。

馮友蘭在《中國哲學史》中指楊朱屬道家思想,但老子在《道德經》有云:「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老子對身的看法,與楊朱水火不容,如何說得上同屬一家一派?

韓非指楊朱提倡「輕物重生」、「不以物累形」,即不要為了追求名利、權位、聲色或沉溺物質享受,以致傷生,未能長壽。這比較接近道教的主張:「生為天地之大德,德莫過於長生。」國人經常掛在口邊的話,「好死不如惡活」、「螻蟻尚且偷生」,食是為了生存,享受生的樂趣。這種戀生,讚頌長壽的想法,深植國人的腦袋,是源於楊朱,盛於道教乎?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