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1日
講述韓戰的主旋律電影《長津湖》續集《水門橋》來了,相隔半年,你可能覺得密,若非疫情封場,香港本隨內地更早上映呢。
真實戰爭就是馬不停蹄、不容喘息,我想起李白詩:「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今天見到北韓現況,港人反思中國援朝的得失;在官方觀點,韓戰毋寧另一場開國戰爭──1949年國共內戰結束,1950年韓戰開打,所謂拒敵於國門之外,援朝=抗美,否則美軍勢跨越鴨綠江犯境。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也就無可怨無可悔了。
《長津湖》記憶猶新,印象最深刻是志願軍裝備短絀、灰頭土臉飢寒交迫,內地還發動學生邊觀看邊啃土豆麵粉,體驗先輩艱辛云云。
只因戲院預告片同期播《壯志凌雲.獨行俠》(Top Gun: Maverick),湯告魯斯事隔三十多年凍齡再演空軍機師,浪漫瑰麗,皮褸太陽眼鏡有型有款,戰機先進犀利。我不禁感慨:一樣歌頌英雄,甚至一樣為宣傳參軍入伍,孩子會怎樣想呢?
人性好逸惡勞,愛慕虛榮,換你都識揀吧。靚佬湯三十多年不變,美國民情亦大致不變;神州大地卻滄海桑田,價值觀天翻地覆。
據聞,今次吳京(飾演志願軍連長)將壯烈犧牲,屍骨無存。潮流興漫威,種種特異功能打不死,大玩平行宇宙。你寧願崇拜誰?
是美國佬特別天真嗎?觸及到歷史之痛,無論商業片《第一滴血》(First Blood, 1982)的越戰抑或奧斯卡傑作《與狼共舞》(Dances with Wolves, 1990)的南北戰爭,悲天憫人,直接反戰。不得不佩服,荷里活很懂操弄大眾情緒。
南朝開國君主劉裕出身寒微,白手興家,怕子孫忘本,於皇宮展示自己從前幹粗活的工具,寓意憶苦思甜,殊不知繼位者看到大感羞恥說:「這麼寒酸就別提啦!」愈着力刻劃志願軍胼手胝足打下鐵桶江山,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在富起來的屁孩看來,會否愈適得其反?
由《長津湖》三導演合作,到《水門橋》徐克獨挑大樑(陳凱歌和林超賢轉任監製),會帶出什麼新意呢?
我懷着這樣心情進場。
《長津湖》描繪韓戰全局,從毛澤東、彭德懷等大人物說起,交代來龍去脈,如廣角鏡頭;《水門橋》集中在水門橋攻堅一役,如特寫鏡頭。減少了政治內容,增加了傳奇色彩,是為兩者最大的不同。
美軍欲撤退,必經水門橋,吳京率領第七連兄弟誓炸斷水門橋,斷其歸路,三次交鋒,一方拚拼命拆,一方拚命防守修補,像貓捉老鼠,困獸鬥格局又像徐克代表作《新龍門客棧》(1992),觀眾容易掌握,看得比《長津湖》投入。
說政治少又不盡然,麥克亞瑟坐鎮日本遙控指揮,乃至出現疑似裕仁天皇。東京晚宴衣冠楚楚,比照志願軍餐風宿露,喚起鋤強扶弱,平衡新一代崇洋心態。片中每逢轟掉星條橋必用慢鏡,推倒美軍聖誕樹不遺餘力,肩負文宣使命不少啊。
我所關心的問題,老徐也關心到。志願軍見識美軍能垂直升降的新武器(直升機)羨慕不已。炮兵營裝備遭美軍轟炸全毀,吳京激勵說:「再搶啊,我們有什麼不是搶回來?」搶回來卻因看不懂英文標籤,誤把煙霧彈當炮彈射坦克,對方坦克毫髮無損,滲出絲絲黑色幽默。
抵讚徐克拍慣動作片,娛樂性豐富,敵人不再一味愚笨,出現超強者,似打機要打大佬。令我難忘竟是一句英文台詞──守軍軍官起初胸有成竹,及至火頭四起,下屬問這也在計劃之中嗎?軍官答:「It was, if we win.」哪有必勝?事後成王敗寇任君詮釋,方為戰爭本質。
良人罷遠征?可惜良人終不歸,臨終掛念嬌妻稚女,是全片僅見的女性身影。女性於戰爭不是沒角色,反而沉重得不忍直視。
既然是史實便無妨劇透吧。結局千辛萬苦炸斷水門橋,但美方迅即動用當時最高科技,重型直升機吊着新式堅固鋼架,懸空架設在斷裂之處,瞬間鋪路完成,大軍照樣通過撤退。
那麼,犧牲豈非白費?徐克搞諷刺嗎?還是那句,史實如此,美軍喪膽逃生,由此士氣大挫,並非徒勞。凡戰爭必雙損,本就沒真正贏家,唯望科教興國,別要落後於人,這教訓猶應謹記。
韓戰公認打和,中美不勝不敗,南北韓分裂至今。
(編者按:余家強最新著作《佛系推理》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