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9日
勞思光曾指出:無論哪一乘、哪一宗佛學,都離不開「否定世界」的觀點。小乘跟大乘均認為,現實世界是「無明」(陰暗)所演生的「障」,是虛妄,是幻相。要在現實世界實現「理」或「道」,只是人的迷執,不破此迷執,如何能覺悟?如何能成佛?他的總結最精要:「在佛教的基本觀點下,此『世界』即是『不可成為合理者』,因之,『世界』乃『捨離』之對象。自我只在捨離處完成價值,而不能在『世界』中完成價值。」
換言之,儒家要化育「世界」,佛教則要捨離「世界」,道家不同意捨離「世界」,卻主張坐忘、觀賞、逍遙遊「世界」。
清末,西方列強先以武力入侵,後以科學、民主、自由等文化衝擊儒家和佛家。太虛大師遂在1925年提出「人生佛教」或「人間佛教」之說,徹底顛覆了上述「否定世界」的觀點。
「人間佛教」主張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做人要做好人,但不應止於做好人,還要修菩薩道,上求成佛,下渡眾生。學佛就是要學菩薩道,諸佛都是修菩薩道而成佛的。
「人間佛教」認為:原始佛教已有此主張。《增一阿含經》中有云:「諸佛世尊,皆出人間」、「我身生於人間,長於人間,於人間得佛」。龍樹在《大智度論》中有云:「一切資生事業悉是佛道」,還有〈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的「以一切眾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眾生病滅,則我病滅……菩薩為眾生故入生死……若眾生得離病者,則菩薩無復病。」
1949年後,「人間佛教」成為台灣佛教主流,以太虛大師為精神領袖,成立了不少團體從事慈善、救濟、教育、醫療、環保等工作。佛理研究則有印順、聖嚴法師等等。內地在1953年成立的中國佛教協會,亦提倡「人間佛教」的入世精神,以建設「人間淨土」為宗旨。
撰文:占飛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黑色幽默插畫 繪出逗趣日常 |
上一篇: | 佛誕翌日談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