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5月3日

陳仲謀醫生 身心掃描

「長新冠」與精神病

《道德經》第三十章:「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發生的「西班牙流感」,造成當時約三分一人口受感染,死亡人數估計在2000萬至5000萬之間;而上世紀四十年代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直接死於戰禍的軍民約7000萬;2019年底至今的COVID-19的染疫數字超過5億,而死亡人數已逾620萬。

4月份開始,歐美大多數國家都相繼解除大部分的防疫措施,而亞洲各國亦開始效法,希望盡快恢復正常的經濟活動。香港的做法與大潮流不一樣,仍然謹守「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金科玉律。

各地的情況不同,不能武斷認為誰的做法較為可取,但全世界都面對疫後出現的「長新冠」(Long COVID),則並無二致。新冠肺炎可算是另類的世界大戰,人類與無影無蹤的病毒作戰,現在還未能穩操勝券,還潛在着敵人反撲的危機。

「長新冠」最先引起注意的是部分病癒的人,失去嗅覺,恢復有關功能的時間長短不一。隨着染病人口迅速增加,「長新冠」的症狀也急劇多樣化:疲倦、氣促、失眠、焦慮、抑鬱、心悸、咳嗽、「腦霧」(Brain Fog)……不一而足。

各個學術機構對「長新冠」的定義略有不同,但根據世界衞生組織的說法:通常是COVID-19發病後3個月,而其病徵持續最少2個月,而不能用其他原因或方法去解釋。

在新冠病毒未變異為Omicron之前,英國國家統計局(ONS)估計有3%至12%的病人在發病12周後,還持續有病徵。倫敦大學旗下學院在去年6月發表的報告,指出英格蘭約有50萬成人在12周後,仍然有最少一種病徵。另一方面,香港中文大學更估計,港人染疫後約有70%會有「長新冠」;外國有些報道還聲稱患上「長新冠」的新冠病癒者或會高達80%。

香港官方公布的染疫人數是約120萬,而學術界卻估計最少有過半市民已經「中招」,所以保守的看法,本地有250萬人曾染上病毒,而沒有出現典型病徵,較為可信。但是,沒有病徵的染疫者是否會有「長新冠」,則未有定論。不過,外國有研究發現,有些康復者的大腦比之前縮小了0.2%至2%,學者推論是一些提供氧氣給腦部某部分的血管可能收窄了,因而使某些人體功能失調,至於可否恢復,現在也是個未知數。

醫療系統雪上加霜

最近,筆者診治了兩批不同的病人。第一種為舊症:他們大多數已經痊癒,時間由1年至10年以上不等;第二種是新症:他們以前未有精神病紀錄。兩者相同之處都是在二三月間染疫發病,病情痊癒後,便出現有上述「長新冠」的典型病徵,久久不退。

筆者初時以為「精神海嘯」是在心理和情緒方面使大眾受困擾,或者衍生為「身心症」(Psychosomatic Disorder),而想不到會有功能性的疾病同時浮現。

「長新冠」和SARS的後遺症是兩碼子事,前者是病毒破壞人體的細胞組織;後者是過量使用類固醇,引起部分病人有「骨枯」的副作用。筆者不會越俎代庖和讀者討論有關精神病以外的問題。新冠病毒是一場大災難,有很多人染疫、被隔離、失業和目睹親人不尋常的身故,這些事件都可能造成當事人承受心理上嚴重的打擊,形成「創傷後壓力症」(PTSD)。根據紀錄,突然遭受情緒衝擊而發病的比例:男性患者佔8%,而女性患者則有12%;這似乎和「長新冠」的情形有點相似。如果懷疑自己有「長新冠」的病人,發現本身有「記憶回閃」(Flash Back)和「刻意迴避」的行為,他們患上PTSD的機會是頗大,至於其他功能性的失調,就要靠各種專家進一步的探討了。

康復過程需要耐性

話得說回頭,曾染上新冠病毒的港人估計會超過200萬,只要有1%患上「長新冠」,長期受壓的公共醫療系統必然會雪上加霜,尤其是精神健康服務的擔子將必百上加斤,因為眾多病徵之中牽涉精神問題的佔了一大部分,例如:焦慮、抑鬱、失眠及精神不能集中等,這都和精神治療息息相關。

有關當局切勿對「長新冠」掉以輕心,如果不未雨綢繆,公營醫院可能重演崩潰邊緣的慘痛;更要防止本地勞動人口的工作能力驟然下降。

另外,外國的研究發現注射了疫苗的人,比沒有接種者,不但可以減輕病情,出現「長新冠」後遺症亦顯著較少。雖然上述所作的研究是在Omicron爆發之前,專家們都認為與Delta的影響分別不會太大。要注意的是,兒童亦會患上「長新冠」,而高危群組包括長者、中年婦女和染疫出現重症的患者(首星期出現5種以上病徵)。

香港現時的疫苗接種率已達到世界標準,但是兒童和老人的接種數字仍然偏低,埋下危機的隱患。政府理應盡快掌握這個確實的數據,強力游說全港市民立即接種有效的疫苗。

要防止「長新冠」的纏繞,除了求醫之外,染疫復元者也可以做以下的活動,或可紓緩部分病情:

抑鬱、焦慮、精神不集中,甚至有「腦霧」的人,辦事時通常會很難作出決定,猶豫不決。患者可以用筆記或智能手機,詳細記錄要做的事,並預早準備計劃,切勿被突然出現的問題而分心。最好把複雜的問題「細化」(Itemized),即是按部就班,並經常留意自己有沒有完成一連串的步驟。

心情起跌高低是正常人都會經常經歷的,何況是「長新冠」的患者,所以病人在康復過程中要有耐性,不對自己有過高的要求,還要有心理準備應付突發性的精神委靡,最重是不必與其他人比較。人是群體動物,病人更應和外界保持緊密的接觸,切忌坐困愁城,而必須主動和親朋戚友保持恒常的來往。起居有序對於情緒有穩定的作用,堅持固有的活動和興趣,尤其是「有氧運動」,可以促使大腦釋放安多酚,對身心都有好處。

世界衞生組織早前強調新冠肺炎距離全面受控的路程尚遠,大部分專家都認為COVID-19極有可能成為像流行性感冒一樣的風土病,雖然「長新冠」不會傳染,但對社會形成的負擔一定不輕,全球經濟在陰霾籠罩下,香港長期的封關,既不利於振興經濟,也對不少市民造成無形的心理壓力,再加上「長新冠」引致的精神問題,恐怕會助長精神海嘯的衝擊力。

撰文 :陳仲謀醫生_香港精神健康議會召集人、香港精神健康促進會主席

 

[信健康] 長新冠影響精神健康,醫生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

 


(編者按:陳仲謀最新著作《疫時代精神海嘯》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 電子書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