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9日
國旗,是一國一民族的象徵。烏克蘭在脫俄獨立後,闊度相等的上藍下黃國旗,代表了「天空與海洋」、「小麥」。遭受普京侵略蹂躪後,得道多助。藍黃旗飄揚全世界:在聖伯多祿廣場教宗祝福復活節的人海中,在各國標誌性建築上;也披在法國東部洛林省(Lorraine)省會南錫(Nancy)、市府廣場一尊雲石偉人雕塑上。
壯偉雕像正面鐫刻「致史坦尼斯拉斯(Stanislas),感恩你造福洛林人——1831」。三百多年來,南錫維繫着與烏克蘭、波蘭特殊友好的紐帶。「好國王」史坦尼斯拉斯,生於昔日波蘭Lwow、今日烏克蘭西部重鎮利沃夫(Lviv)。1704至1736年,他兩度為波蘭國王;他為這片土地建起圖書館、學院、王家科學文學學會——現已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
南錫距離利沃夫與波蘭邊境,不過1600公里。當年國王走過的路,驅車20個鐘頭左右,俄國悍然入侵烏克蘭,南錫市長立刻聯繫烏國姐妹城。全城大動員,運動場、注射中心作貨倉,緊急儲存呼籲收集來的嬰兒與衞生用品、衣物必需品。一波波數以百計烏克蘭難民湧到,翻譯人才需求太迫切了。
一位作家的《德國人記憶》說:「對於一國人民,沒有比用自己語言寫作更高的歸屬感了。」大批亡命異鄉烏克蘭人,首先丟失了「某種形式的愛國主義」。小城找到第一批能與他們溝通的是,兩位俄語烏克蘭語女翻譯:法國人露茜、洛林大學俄國文學文明系講師,負責指導南錫文學院二十多位碩士生;使用假名的伊蓮娜,擔心俄國間諜認出要脅莫斯科父母。34歲的她是博士論文候選人,論文題目〈當代俄國文化中的審查,1991-2019〉,普京獨裁政權下,超級敏感。
同是義工通譯,伊蓮娜最痛苦糾結的是,身為俄人感到羞恥,不知烏克蘭難民反應如何?她請求原諒,有的回答:「我們同樣是受害者。」難民很多身無分文亦無衣物,赤貧。
慘酷戰爭,鍛造了新一代烏克蘭國民,即使在烏東俄語地區。戰爭狂人不是藉口保護俄語人民嗎?來自哈爾科夫(Kharkiv)俄語家庭的年輕女子波蓮娜說:「我不能再講侵略者的語言了。入侵以來,我們決定家裏不講俄語,儘管烹飪用品要費力找字代替。」有的繼續含羞講俄文,歸屬感?難題啊。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