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4月22日

占飛 忽然文化

疫情還有幾多波?

近數月香港飽受第五波新冠疫情蹂躪,醫療系統一度癱瘓。

Omicron被世界衞生組織(WHO)列為關切變異株(VOC), 容易傳播,整體而言症狀較輕,導致住院重症或死亡的病例明顯少於之前各種變異株。這也是大流行至今一個最大的迷思:是病毒變弱了?是疫苗所起保護作用?還是全人類感染後產生抗體,令後來感染的症狀變輕了?

Omicron是迄今為止變異程度最深不可測、突變最多的新冠病毒變體,新冠疫情進入第三年,左右全球疫情走勢的主導病毒株從Delta變異株變成Omicron,Omicron本身持續演變,亞型株BA.2迅速取代了最初流行的BA.1,BA.2也是本港第五波的主要病毒株。Omicron亞型株包括BA系列株,全球疫情中的主導株是BA.1和BA.2,後者在亞洲更普遍。

無論是接種疫苗還是因感染產生抗體,都會令身體對病毒具有免疫力。可惜,隨着全球國家都有完成接種疫苗但仍中招,以及感染康復群組二次感染的病例反彈,為大流行增添變數。

重組體毒株

近日,本港首現Omicron BA.5變異病毒株的個案。該變異病毒株首先在南非發現,根據當地目前有限個案數字,患者年齡介乎30至50歲,已完成接種疫苗,病徵輕微。自3月以來,英國衞生安全局(UKHSA)公布3種新重組體毒株,分別稱為XF、XE和XD。XD毒株和XF毒株是Delta和Omicron BA.1的重組體,XE是Omicron BA.1和BA.2的重組體。

無論是重組體毒株還是其他Omicron亞變異株分支,其傳播力都在Omicron BA.2的基礎上有所增強。在韓國最近出現的XL毒株,由Omicron兩個亞型BA.1和BA.2重組而成,XL毒株感染病例今年2月在英國首次出現。

與病毒共存的想法是,病毒會不斷變種,改善與人類的親和力,變得更容易被宿主適應;在這個過程之中,病毒會變得比之前的破壞傷害明顯減弱,從而能更容易在宿主的身體細胞上繁殖衍生下一代。這是一般病毒的演變生物規律。

透過疫苗、嚴苛的防疫措施,會令到病毒沒有機會和人體相處,因而會引起病毒突變,可以繞過疫苗和藥物的關卡,令到疫苗失去效用,或保護力降低,對藥物也會很快產生抗性,繼續感染人類。注射疫苗,症狀減輕,會出現大批無症狀感染者,疫症以隱形傳播鏈大舉擴散。

但這些都是理論多於實際情況呈現的數據。全球不同地區的數據都一致反映,完整注射疫苗,定時補充加強劑,是個人最重要的保護措施。注射率維持在整體人口九成多以上,足以抵抗任何變種病毒所帶來的死亡和嚴重病患對醫療系統構成的負擔。

兒童從未受過冠狀病毒的感染,一旦受到新的變種感染,免疫反應可以很大,有機會引致系統發炎,導致猝死。兒童未有接受任何有關的疫苗,大流行下長期佩戴口罩,沒有機會接受病毒等流行病的洗禮,一旦遭受病毒入侵,猛烈的身體反應令他們岌岌可危。

免疫系統是人體抵抗感染的防禦系統,由兩部分組成:

1.先天免疫反應不會學習,不針對任何特定病原,是人體對外的一個重要防禦網。這種先天免疫反應包括釋放能引起炎症的化學物質和可以摧毀受感染細胞的白細胞。一旦發現病毒病菌入侵體內,免疫系統設法殲滅外敵,包括釋放會引起炎症的化學物質和白血球,摧毀受感染細胞。

2.適應性免疫反應包括產生專門的抗體,直接攻擊細胞;抗體可以黏附在病毒,阻擊入侵,還能夠識別病毒,引向攻擊受感染細胞的T細胞。適應性免疫反應需要時間,大約需要10天開始生產靶向抗體。這種適應性免疫反應夠強大的話,身體就會對感染有記憶,為未來提供保護。除了抗體,免疫保護還有另外兩個核心組成部分:殺病毒的T淋巴細胞和免疫記憶。免疫記憶能啟動自身免疫系統自動識別並迅速產生T淋巴細胞,以及產生抗體的B細胞,可在一段長時間後仍起保護作用。

B細胞長存

即使抗體消失了,製造它們的B細胞仍能存在。1918年流感大流行發生90年後仍能發現B細胞的蹤跡。但免疫力能持續多久?流行病學研究指,一些免疫力還是會失去,例如麻疹和呼吸道合胞病毒。冠狀病毒另有4種會引起普通感冒,人體對此的免疫力很短。研究表明有些病人可以在一年之內反覆感染,幸好症狀較輕。另外兩種冠狀病毒如沙士抗體的研究顯示,免疫力可能會維持一兩年。

英國公共衞生部2021年下半年一項研究表明,在頭3個月抗體水平便會下降。大多數新冠染病者可以在5個月內避免再次受感染。

專家建議,痊癒後有自身抗體的人,也應該接種疫苗,因為會增強自然免疫力。至於接種疫苗獲得的免疫力,目前仍然可以針對變異毒株提供相當程度的免疫保護。新冠疫苗很可能會像感冒疫苗一樣,不能終生免疫。新冠疫苗的抗體約在接種半年後會逐漸減弱,但保護程度仍高。研究顯示,接種疫苗後,T細胞和免疫記憶這兩方面沒衰退減弱現象,接種加強劑可增加免疫保護,減少突破性感染風險。

撰文 : 占飛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