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9日
美國喜劇電影《氣泡劇組》(The Bubble)在Netflix上架。
氣泡,即我們熟悉的「疫苗氣泡」、「旅遊氣泡」。各行各業可以戴口罩開工,唯獨戲行,總不能遮着臉孔演,餓死先抑或病死先?是迫切問題。亂世荒謬,削足適履,適應求存,於是產生笑料。
在香港,無綫諗出「閉環式管理」──集中一批確認陰性的人手,留宿片場,閉關拍個夠,便不怕交叉感染。《愛.回家》近排某些集數,由群戲變為只兩三演員撐到尾,據說就是試驗。
《講你都唔信》和The Show Must Go On等綜藝節目,群星戴罩上陣,塘水滾塘魚,往往這邊做完嘉賓那邊做主持。《思家大戰》李思捷索性透過視像隔空玩遊戲互動……扭盡六壬,工作仍得繼續,名副其實the show must go on,既為避疫,亦為慳皮,共渡時艱。
《氣泡劇組》講述的,正正是閉環式管理,可想而知,滿載業界自嘲。拍攝的就是:如何拍攝一套電影之過程,角色=台前幕後團隊。
早有杜魯福1973年的經典作《戲中戲》(Day for Night),譯名可謂畫龍點睛。論創意,我覺得日本《屍殺片場》(2017)最成功,布局新穎。尚有荷里活《雷霆喪星》(Tropic Thunder,2008)、港產《低俗喜劇》(2012)和台灣《江湖無難事》(2019),主旨皆在揭發圈中光怪陸離狀況。
然而,筆者對這類作品始終不甚感冒,往往流於影視人自說自話、硬滑稽,有時太in太刻薄,觀眾未必共鳴。早前《IT狗》煞有介事端出「大台理論」,踢爆大台劇情種種陳舊套路,共鳴是有的,弔詭在,它本身也靠照搬重現這些套路作為亮點取寵,於某程度倒像《伊索寓言》蠍子坐青蛙背渡河,蠍子(諷)刺死青蛙,卻也失去憑藉,無所依附。
扯遠了,疫情影響全球史無前例,隨着共存政策降臨,各地影視運作陸續恢復正常,閉環造車將成絕響(亦唯願如此),是時候記錄一段不堪回首的狼狽歲月,永留存照,笑中帶淚。
我懷着這樣心情進場(開機)。
一開首,女主角Karen Gillan(片中飾演大明星Carol)被游說加入劇組,誘因是:「外邊要戴口罩,拍戲不用戴口罩。」
的確,水銀燈映夢工場,躲進小樓成一統。人在戲裏才享自由,可圈可點。自由有代價,先赴酒店房隔離,拍攝工作亦限於酒店範圍內完成。隔離之苦,相信很多香港朋友經歷過,我認為誇張了,事實上,貫穿全片就一味突顯演員如何寂寞難耐,觀眾唯覺他們像小孩子耐不住悶,打工誰不悶?放得太大,徒顯無病呻吟,黔驢技窮。
原以為頗具發揮性,防疫措施下限米煮限飯,理應穿崩甩漏、場面精采百出吧,可惜,大部分時間鬥嘴互窒,得個講字。互窒內容多數影射荷里活秘聞,難以聽不懂機鋒所在,我擔心的太in太自說自話,果然發生了。
酒店內怎拍出成套科幻動作巨製呢?原來,只不過在一室綠幕前裝模作樣,扮身處異域絕境冒險,特技人吊威吔做飛天翼龍,萬事賴電腦後期加工,分明挖苦泛濫成災的恐龍電影。驀然回顧,我們當初對《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1993)驚為天人,至今卻嗤之以鼻,日久生厭啊。還有,對中途脫隊角色夾硬安排死無全屍,動作指導憑zoom教戲隔山打牛,替身借位場面,都使人忍俊不禁。
但亦僅此而已。《氣泡劇組》局部偶有火花,整體欠缺大方向,砌砌埋埋,東講一句爛gag,西添一段調情,忽而大逃亡血腥鎮壓,忽爾反思說教味濃,全無章法。眾人因無聊,性上癮亂搞男女關係,集體嗑藥闖禍,藉以控訴公司專制,令觀眾無法認同其價值觀。臨尾戴上投奔自由光環,歌頌找到真愛,再竟然話影片獲獎成績斐然,賓主嬉嬉哈哈大和解,更加摸不着頭腦。
正如《IT狗》踐踏大台理論,《氣泡劇組》踐踏膠片,本身偏偏難逃膠片窠臼,交不出新靈丹妙藥。白白浪費了一個絕佳題材,捉到鹿唔識脫角,意圖搞笑卻不夠好笑,乃致命傷。
唯一可堪玩味的是,結局假設兩年後疫症陰霾盡散,重返繁華盛世,群星衣香鬢影,笙歌曼舞,自然大條理由不計前嫌啦。是耶非耶?有朝一日,我們也可以忘記今天的憤怒、傷痛和意氣難平嗎?
(編者按:余家強最新著作《佛系推理》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三國故事人物歷久常新 |
上一篇: | 串流反擊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