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3月22日

陳仲謀醫生 身心掃描

未雨綢繆 應付精神海嘯

第五波疫情處於膠着狀態,而老弱傷殘的死亡個案持續不退,感染和因染疫過身的數字,分別突破100萬和5000。

上述統計比起某些國家看來並不算嚴重,但是傳媒發布照片顯示醫院病房堆滿屍袋,殯儀業界宣稱棺木不敷應用,很多遺體都要延遲下葬,令人感到亡者會死不瞑目,親屬更是痛心疾首,有如韓愈的《祭十二郎文》:「嗚呼!汝病吾不知時,汝歿吾不知日,生不能相養於共居,歿不得撫汝以盡哀,斂不憑其棺……」老人院的院友在今一波疫情中傷亡慘重,不禁使人覺得香港養老制度的不足。

本港地狹人稠,很多兒女為生活奔波,自顧不暇,無力在尺寸斗室奉養年邁的父母,只好安置他們在老人院。在新冠病毒肆虐中,老人院大部分時間都成為「禁地」,子女兒孫未能探望被困的長者。突然當局通知親人染疫入院隔離,不久又接獲死訊,趕去醫院只能打開屍袋看一看遺體,想盡快安排死者入土為安,又遇上各種困難,這和韓愈哀悼他的姪兒的情況有相似的地方。「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蘇軾《前赤壁賦》),千古同聲一哭。

我們縱然傷痛至深,但仍然要咬緊牙關繼續生活下去,為擊退病毒奮戰,為香港的下一代打開一條出路。事情有緩急先後的分別,現在切勿互相埋怨,追究責任,而應該槍口一齊對外,狙擊消滅Omicron。如果新冠病毒不再變種,專家估計在仲夏間,會有超過一半港人染疫,加上到時完成3針接種疫苗的市民應該超過95%,香港的疫情相信會和世界大部分地區一樣漸漸緩和。可是,筆者不得不再做一個「吹哨人」(Whistle-blower):疫情之後的防疫──精神海嘯。回顧一下,筆者曾在2020年1月在本專欄發表過一篇文章,題為〈精神海嘯情緒狂潮〉,英國皇家精神科學院前院長Wendy Burn教授,及世衞前總幹事陳馮富珍醫生,分別在同年的5月和6月作出相同的警告。

人心惶惶

疫情在香港近大半年感染「清零」下,突然迅速爆發,令官民都措手不及,進退失據,加上歐洲發生戰亂,世界再陷入「冷戰」,全球經濟復甦大受影響;本地確診數字居高不下,股票市場大上大落,市面蕭條。凡此種種都會使人心惶惶,市民在忐忑不安下,情緒必然偏向負面,而其中有4類人所受壓力可能最大:

一是部分未被感染的人。他們都要按時上下班,於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和午餐用膳時,都害怕受到感染,將病毒帶回家中,連累親人。這些人每日都在惶恐裏苦撐,甚或希望自己早些染疫,隔離康復後便可以海闊天空。這種矛盾的心理,實在使人難受,潛移默化成為與日俱增的心理壓力。

二是已確診痊癒和正在隔離治療中的人。大部分受感染的人都不會對外揚言自己「中了招」,怕被社會「標籤」,成為疫症中不受歡迎族群。有些人可能身體有其他問題,導致「新冠後遺症」,例如:氣促、喉嚨刺痛和記憶力衰退,稱為「長新冠」(Long COVID)。他們被這種綜合症狀糾纏,憂慮身體會長期受損,不能恢復以前的工作能力,還擔心以後有更嚴重隱患,像2003年某些SARS病人出現骨枯。

三是公共醫療系統的工作人員。曾被譽為「世界級」的香港公共醫療系統,遭新一波的疫情打垮,不但要中央支援趕建方艙醫院,還要接受內地醫護人員出手相助,可見行之有效的制度,如果管理層未能高瞻遠矚,早作準備,是經不起嚴峻的考驗。二三月之交,疫情高峰,正值天氣酷寒下雨,多間公立醫院未能安置蜂擁而至的病人,被迫在門外搭建帳篷,彷彿香港捲入戰爭之中。另外,醫管局的各級人員染疫數字,逼近2萬人次。一方面顯示醫院是「極高危的地方」,輕症患者應該避之則吉;另一方面,在人手匱乏下,留守奮戰的醫護,面對無法應付的工作,捉襟見肘,容易有短暫性的精神崩潰,及有機會埋下日後患上PTSD(創傷後遺症)的種子。報載一位公立醫院的急症室主管,在接受訪問時,突然痛哭流涕,情況的嚴重程度,可見一斑。

第四是特區政府的問責團隊。最近幾年,市民對統治層的「3司13局」,早已不存厚望,但想不到在今一波的疫情中,他們的表現更是乏善可陳。新一屆特首選舉的具體情形,還未有定案;而全城更矚目的「強檢禁足」,亦是只聞樓梯響。至於專家們提出的香港恢復正常運作的「時間表」和「流程圖」,及有關的善後工作,相信要下一屆政府才能作出決定。究竟香港有沒有能承受巨大壓力的才俊,敢於接受這種吃力不討好的凶險挑戰?

枕戈待旦

我們普通市民不需參與政治問題,除了自求多福,守望相助,配合政府工作外,還可以就切身問題向當局提出意見。

香港不少市民在3月14日凌晨2時半發覺有震感,其中有八千多人致電天文台查詢,筆者相信這幾千人,只是失眠人口的冰山一角。地震會引發海嘯,身心的困擾亦會激起部分人的「精神海嘯」。近來,有些傳媒認為港人的「抗疫疲勞」已接近臨界點。筆者有理由相信某程度的「精神海嘯」,亦已迫在眉睫,例如:有老婦在快速檢測中得知是陽性便上吊身亡、有人在港鐵車廂做出怪異行為、有路人在商場被不相識的人襲擊重傷……

一些歐美國家在疫情未緩和前,已經大力撥款支援有關精神健康的工作。英倫三島的政府,得知精神出現問題的人數激增,便立即採取相應的防禦措施。英超足球比賽前都會播出威廉王子的廣告:請大家留意精神健康。香港在這方面完全沒有準備,本地在疫情之前精神健康的硬件和軟件都不符世界標準,將來若有海嘯來襲,有關人員幾乎要赤手空拳抵擋敵人。

為今之計,當局只能盡量調度公私營的有限資源,作出最有效率的工作。如果各所屬單位,仍然各自為政,3月初香港醫院進入「戰爭狀態」的場景,可能會重現眼前。當務之急是設立「精神健康局/公署/專員」(詳情散見於本專欄),統籌各部門的人力和物力,枕戈待旦,要未雨綢繆,不容再出現目前的臨渴掘井,令香港再受重創。

健康比金錢更重要,而「沒有精神健康等於沒有健康」(No health without mental health),這就是世界衞生組織的「金句」。

撰文:陳仲謀醫生_香港精神健康議會召集人、香港精神健康促進會主席

 

[信健康] 未雨綢繆,枕戈待旦,健康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