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19日
聽來的故事。H最近開始行路返工,步程大約一小時。
他家住深水埗,公司在尖沙咀。現在,一星期三天在家工作,其餘兩天仍需回公司。以前搭車返工,目前狀況,他寧願行路;至今堅持了三星期。
他說「不怕」行路,掙扎的反而是要提早起床。由家出門經深旺道轉入埃華街福全街塘尾道往亞皆老街再沿彌敦道一直行到尖沙咀——短短幾十字的描述,卻是一小時左腳一步右腳一步左腳一步右腳一步不斷重複地行。放工回家,路線相同,只是相反方向一步一步……
不知道近來有多少人「選擇」這樣做?身體的疲累和箇中心情,我不敢只簡單說一句「理解」來結論。
我「不怕」行路,因為搭巴士有時會暈車浪,有些地方港鐵去不到,能用腳行得到的都行。讀書時為省下車錢,曾有段時間朝朝早六點幾出門,走三十五分鐘路上學,回家也如是;反正年輕,體力大把,時間也不值錢,不浪費在這裏,也可能浪費在另一些地方。行幾個港鐵站的距離,對我而言很平常。
行路很神奇,只要一隻腳向前邁出第一步,就好似可以一直走下去。一步一步向前過程中,會因為沿途街景人事物而浮現各種思緒;某些煩悶,也好像一點一點隨着腳步而被拋在腦後;這種效果,跑步時更明顯。對我來說,行路和跑步,有時是減壓;腦袋混沌時,行走半個鐘,會稍微舒暢些,這是近年才有的感受。
讀書時行路返學,並非什麼慢活哲學,只為慳錢;不覺得苦,但也談不上樂。
而「選擇」行路返工又是另一種心情。一般人來說,返工,就是為了維持生活,準時返到公司,努力工作,不太遲收工,盡可能;但現在,在維持生活之前,必先確保生存。
訂戶登入
上一篇: | 歐陸式新加坡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