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3月16日

譚淑美 電視導賞

《唐頓莊園》名編劇新作《鍍金年代》 真實歷史人物背後故事

HBO今年新劇《鍍金年代》(The Gilded Age)備受熱捧,近期在爛番茄的最受歡迎電視劇集排名榜排第七,而在IMDb的史上最受歡迎電視節目也排到第20名。創作人兼編劇是憑《唐頓莊園》獲艾美獎最佳編劇獎的Julian Fellowes,故事背景為紐約。

劇集始於1882年,其時美國南北戰爭結束,第二次工業革命(1870-1914)進行得如火如荼,全美冒起一班白手興家的新富裕階層,他們與舊貴族在社交場合角力,還有婦權、種族歧視等新議題衝擊着舊思維。人物角色與情節雖然主要是杜撰,但也有很多真實歷史人物穿插其中。下文將簡述《鍍金年代》每個歷史人物以至事件背後的真實故事。

 

上流名單話事人Ward McAllister

Ward McAllister(Nathan Lane飾)在劇中只是一個配角,但他暫時為止卻是本劇出現得最多次數的真實人物。話說紐約其時有一個「四百會」(The Four Hundred),這四百會意味着紐約只有400名稱得上是精英貴族的人。那究竟由誰來定這份名單呢?是一名來自舊貴族的社交名媛Caroline Schermerhorn Astor(即The Mrs. Astor)及她的左右手Ward McAllister。因此,要打入紐約社交界甚至這個會,少不免要籠絡Ward McAllister,如劇中女主角之一羅素太太(Carrie Coon飾),丈夫因經營鐵路等生意而暴富,她想盡方法躋身社交界,卻不斷遭傳統貴族排擠。當她邀請到Ward McAllister到家中吃午餐,樂了一整天,更不惜大費周章地借用別人的管家,來舉辦一場正宗英式午宴。

 

說回Ward McAllister(1827-1895),他也出自望族,來自喬治亞州,父親是一名法官,他亦是一名律師。在迎娶一位繼承了大筆遺產的富家女後,曾去過歐洲數年,在當地學會品酒、宴會禮儀等。內戰結束後,他家就搬到紐約去。

劇中Nathan Lane扮演Ward McAllister可謂維妙維肖,因Ward McAllister本身同樣身材矮小,是否如戲中人一般「世界仔」就不得而知了。他因制定四百會名單,被人謔稱為「make - a - list - er」。

 

有權有勢有錢名媛The Mrs. Astor

因為Astor家族有很多個Astor太太,而The Mrs. Astor所指的是Caroline Schermerhorn Astor(1830-1908)。Astor家族的財富,主要來自John Jacob Astor(1763-1848),即Caroline丈夫的祖父,John藉經營皮草及房地產等生意,成為美國數一數二的富翁。至於Caroline,家族Schermerhorn是荷蘭貴族之後,父親是紐約市富商。因家族關係,她幾乎跟整個紐約社交界有聯繫。Caroline早年在歐洲讀書,23歲嫁給William Backhouse Astor Jr.。她因與「跟班」Ward McAllister負責制定四百會名單,在當時的紐約社交界,成為最有名及有權的名媛。她每年1月舉行一場盛大宴會,地點在其第五大道的大宅(帝國大廈現址)。紳士名媛若收不到邀請會不安。至於為何是四百,有說因Caroline的大宅能容納400人。

 

在第六集中,虛構人物羅素太太的女兒Gladys在聚會中認識了Caroline(Donna Murphy飾)的女兒Carrie,兩人因為都有個虎媽而同病相憐。Gladys是虛構,Carrie卻真有其人。

話說Caroline因屬「舊錢」(舊貴族),一直不喜與非傳統貴族的「新錢」(新冒起富裕階層)交往,但因女兒Carrie想參加「新錢」的一場盛宴,才破例聯絡宴會女主人Alva Vanderbilt,要知道Caroline此前的1月宴會是從不請Alva的。此事成為「舊錢」、「新錢」破冰的里程碑。史實被電視劇借鏡,Carrie確是關鍵人物。在劇中,Gladys的母親想透過女兒接近The Mrs. Astor,爬上社交界的神壇。

 

美國紅十字會創辦人Miss Barton

巴頓小姐(Miss Barton,1821-1912)是本文最後要介紹的一位真實歷史人物,她是美國紅十字會的創辦人。不論古今,慈善在某些富翁眼中都是爬上名利階梯的幌子。劇中,巴頓(Linda Emond飾)雖被羅素太太利用來打入社交界,她卻不以為然,還說:「我們有這樣大筆的捐款。幸好她選中了我們這階梯呢!」她的全名是Clara Barton,父親是一名軍人。

 

她曾當教師,當時只得很少婦女打工,能從事像教師這樣專業工作的女性更少。她亦開設了一間讓公眾免費入讀的學校,為推行平權她聘用了女教師,收生600人,相當成功。可是,校董會最後因她其性別而拒絕讓她當校長,令她憤而離去。

內戰時期,巴頓小姐有感很多士兵死後,家人毫無音信,也不知屍體埋在哪裏,於是她成立了一個組織,專門為這些家屬尋找軍人的下落,3年來找到的訊息涉及逾2萬名士兵。此後,她去到瑞士,了解到紅十字會的運作,也親身參與前線工作,照顧因普法戰爭受傷的人。回美後,她在60歲創立了美國紅十字會,成為首任主席。其時,美國雖無內戰仍有各種天災,例如龍捲風來襲,紅十字會派發食物、衣服、醫療等。

從她的經歷,我們不難理解在《鍍金年代》中的巴頓小姐為何面對任何事都處變不驚,更懶理「新錢」與「舊錢」之分,總之做善事的就是好錢。此外,在黑白膚色待遇差天共地的年代,她從容接受一名黑人女記者的貼身訪問,支持眾生皆平等。

撰文:譚淑美

[email protected]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