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12日
荷蘭電影《敗部中女》(Meskina, 2021)近日於Netflix上架,又譯作《剩女又怎樣》,從名字可猜到故事了。Meskina乃嘲諷女性的俚語,男性就叫Meskine,指獨身、可憐。
不誇張地說,中女恨嫁向來是本地影視的基本元素,幾乎每套劇必設此角色,負責搞搞gag,反而取笑王老五就比較少,某程度體現兩性不平等。作為故事主軸亦屢見不鮮,早年鄭裕玲堪稱專業戶,與黃子華合演《男親女愛》永恒經典;2017年陳松伶的《全職沒女》記憶猶新;還未計《盛女愛作戰》等等真人show。
中女、剩女、沒女、盛女甚至老姑婆也罷,命名的曖昧多變恰反映崩口人忌崩口碗,愈忌愈愛談,這內容先天具收視保證 ── 無拖拍自然大把時間留家看電視自憐自傷;吾輩身邊又總有一兩位類似親友,或鼓勵或潑冷水,於是戲如人生。近年作品多從當事人角度出發,不只停留於一味喜劇感,嘗試探討背後成因和社會問題,繼而得出結論不一定非結婚不可,乃觀念一大進步。至於名片《BJ單身日記》(Bridget Jones’s Diary, 2001)呢,我覺得倒不算,女主角超靚,繞着她是俊男Hugh Grant,偶像劇而已。
過份醜化或過份美化,都幫不到件事。
《敗部中女》吸引我的是,明明西歐電影,宣傳照卻滿載中東風情,原來,發生於荷蘭的摩洛哥族群。歐洲穆斯林移民湧入,北非摩洛哥更僅一水之隔,他們在荷蘭猶如南亞裔在香港,兼且富裕得多,完全可以自給自足。荷蘭是女權先進國家,伊斯蘭教義卻傾向保守。女主角Maryam Hassouni現年36歲,本身來自摩洛哥穆斯林移民家庭,阿姆斯特丹出生長大,演繹如何夾在新舊價值觀衝擊中面對失婚和期待再嫁,不作他選;加上由年輕白人女導演Daria Bukvic操刀,32歲身同感受,可望擦出火花啊。
三八婦女節剛過,漫道女性已經全面解放只癡人說夢,是時候放眼世界認清不同文化的半邊天。
我懷着這樣心情進場(開機)。
雖然比擬不倫,本片第一印象卻予人寶萊塢(Bollywood)之感,可能同屬熱帶民族性吧,載歌載舞,熱熱鬧鬧,疫情陰霾下觀賞,頗能解頤。
不看不知道,穆斯林在荷蘭形成龐大社區,有自己娛樂圈,片中只偶爾穿插白人。Maryam志願寫童書,童話故事離不開公主嫁王子,但「嫁不出就會變又老又醜」,構成貫徹全片警句。Maryam美麗聰明,說她攝灶罅不合理,所以安排三扒兩撥與音樂界才俊結婚,可惜才俊風流處處留情,幾年間仳離收場。她本身無所謂,奈何難敵親朋戚友的關懷(或稱壓力),媽媽和姐姐幫忙敗部復活。而媽媽守寡寂寞,姐姐跟姐夫婚姻日久淡薄,開展出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保持輕鬆調子,本片不惜通過主角畫外音來製造滑稽,但反過來,便沒真正觸及問題核心。Maryam人見人愛,事業超卓,近乎零缺點,相親男子老土卻忠厚,通過交友app認識的以為浪子卻深情,還加上前夫悔改懇求復合,一個比一個靚仔瀟灑,則未免過於理想化了,欠缺交代如何克服心理障礙,等如無參考價值。
轉入直路,變成Maryam一腳踏三船,周旋於3男之間,倒也幽默連篇。其中一幕在餐廳險遭撞破要躲進廚房,Maryam的肢體演技活脫脫就像我們熟悉的九十年代Do Do姐,生鬼而不失優雅。同時,全片流露種種生活情趣,辦公室男男女女衣冠楚楚,又令我憶起德寶電影公司那批中產電影。中產離香港漸行漸遠,反而見諸異域,往事只能回味。臨尾,Maryam無法取捨,毅然頂替選美冠軍站上頒獎台講出長長一段宣言,似乎西片偏愛用演說做高潮,足以扭轉乾坤,萬試萬靈。大意是3個都愛,3個都不愛,女性應該獨立自強云云。是否太生硬、太牽強呢?劇情固然說大眾聽完之後十分感動,但現實呢?搞出個大頭佛,剩女變playgirl,一廂情願。
結局再婚者另有其人,恕不劇透,神來之筆,正如〈難得有情人〉歌聲在歐洲時裝展響起:「一些戀愛變恨,更多戀愛故事動人,畫上了絲絲美感。」大愛無疆,各自各精采,可喜沒一面倒。
總結而言,《敗部中女》勝在不慍不火,沒淪為教條嗌口號式,而從中發現港產片盛世影子,都算意外收穫。
撰文 : 余家強
(編者按:余家強最新著作《佛系推理》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訂戶登入